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培养企业家型科学家 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开班
杨振宁创新班同学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张友炳

    “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能够进入杨振宁创新班非常高兴。优秀的自己碰上优秀的同学,将会让自己变得更为优秀。”杨振宁创新班的学员黄乐乐近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参观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感知科技最前沿的创新风采;进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数字化车间,了解产业最新的技术脉动……这就是东莞理工学院杨振宁创新班开学2个多月以来的课堂内外。

    这个被称为“改革尖兵”的班,厚数理基础,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希望培养应用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

    首批学生百里挑一

    今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向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该校名誉校长杨振宁提出了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的计划,得到了杨振宁先生的肯定。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划,杨振宁创新班9月底正式开班起航。

    “新经济背景下,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明显加速,对高校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5年9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以来,学校主动适应新要求,把人才培养摆在了核心位置。

    该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琳介绍,近年来,学校引进近5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其中院士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0人。

    设立杨振宁创新班,一方面是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寻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破的内在驱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与杨振宁先生的不解之缘。

    25年来,杨振宁始终关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先后6次来到东莞理工学院。

    “同意办这个班。相信你们一定能办好!”在得知东莞理工学院计划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后,杨振宁愉快地答应了。

    东莞理工学院2018年新生共有4600多人,如何才能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理工科的基础是数学,没有数学是走不远的;掌握英语是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英语水平不高,就没有机会出国深造。”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教授、杨振宁创新班专家组组长殷建平说,选拔过程中非常看重学员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希望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去思考,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外界发生的事情。

    经过层层选拔和公示,最后29名新生入选杨振宁创新班,其中24名男生,5名女生。

    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

    “要紧盯外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让学生与社会脱节”“不能忘记基础,要把学生的基础打牢”“要让学生们出国看看”。谈起培养杨振宁创新班的学生,校长李琳有着明确的思路。

    近年来国内推出了“钱学森班”“姚期智班”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计划,那么杨振宁创新班的特色在哪里?

    “培养应用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该校副校长马宏伟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班的特色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厚数理基础,重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

    发挥导师作用,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新工科教育相结合;

    鼓励杨振宁创新班的学生进实验室进平台进团队的“三进计划”,培养学生的应用型研究意识与能力,探索科研反哺教学新路径;

    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程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带动智慧课堂建设,通过杨振宁创新班的教学实践,打造学校的“金课”,增开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专业适应力;

    设立国外访学学期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交流合作能力,探索人才培养国际化新模式;

    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重视学生在一流企业的实习实践环节,开发学生发现产业前沿复杂工程问题和应用型问题的能力,培养面向产业未来的企业家型科学家。

    “东莞是制造业之都,在制造业方面实力最强,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东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任务非常重,进行智能化改造是谁的使命?就是在座的各位。”殷建平在给杨振宁创新班上课时动情地说。

    办学经验将推广实践

    10月9日上午第一节课,成洪波走进杨振宁创新班。“你们宿舍的内务现在怎么样了?”成洪波首先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他担心同学们在军训后有所松懈,希望班上的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记者在学校采访发现,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授课老师,对如何办好杨振宁创新班都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可谓用心良苦。

    “班主任的配置,当初想配置理工科的老师,但是几番讨论后,最后选定文学与传媒学院的阎江老师来当班主任。”马宏伟说,杨振宁创新班都是理工科的学生,文科的老师带理工科学生能够实现文理调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上的学生有时候也有困惑。刘俊加等同学提出,我们理工科的学生学那么多文学知识有用吗?是不是浪费时间?

    马宏伟就和他们讲“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的故事,“只有具备了很好的人文素养,个人的路才能走得更长”。为了营造人文氛围,马宏伟每天都在微信群里给学生发一首古诗,“让他们熏一下”。

    学生邝秋怡是广东清远人,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科学家。“班里面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氛围都很好,在这样的环境下,相信可以将我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邝秋怡说。

    “杨振宁创新班是一个新生事物,定位高端,走得快、力度大,是改革尖兵,一定时间后我们要把经验总结出来,首先在校内进行推广,同时也为区域、为国家贡献出我们的实践方案。”成洪波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