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见证
本报记者 杨 雪
“五天工作制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最大的实惠之一了。”作为五天工作制的推动、见证者,80多岁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孔德涌对整件事的始末记忆犹新。他还能清楚说出那历史性的时间节点:1994年3月全国开始实行单双周,1995年5月正式实行双休制。为了减掉这个“一天8小时”,相关人员前后奋战了接近8年。
自近代逐渐步入工业社会以来,中国人一直每周工作六天,从没听说过五天工作制。“改革开放初期,胡平经常出国参会,他发现联合国到周五下午就不开会了,其他国家也都普遍一周休息两天。”孔德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五天工作制是自己到任研究中心主任后推动实行的,但最早萌生五天工作制想法并着手组织调研的,是前任主任胡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天工作制已明显暴露出效率不足。孔德涌说,一周只休息一天,周末比上班还累,特别是女同志,洗衣、做饭、带孩子、看老人……休息日成了战斗日。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工厂里却有聊天的、嗑瓜子的、织毛衣的、溜出去买菜的等等。
1986年初,胡平趁一次开会的机会,私下向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五天工作制的想法:可以提高效率、节约资源能源,让大家有更多自由时间休息、学习、做家务。孔德涌说,宋健了解后很支持,1986年5月,“缩短工时课题组”成立。
在我国推行五天工作制能不能提高效率?会不会造成经济损失?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广泛搜集了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工工作时间的统计资料,逐一分析。“苏联是1967年从六天工作制改成五天的,其对70个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孔德涌说。而根据在国内开展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当时中国大部分单位有效工时只占到40%—60%——六天工作制的48小时里,有效工作时间不足30小时。
课题组针对不同调查群体设计的问卷里都有同一个问题:“增加一天工资”和“不增加工资,增加一天休息”,选哪个?结果80%以上的人选择多休一天。假设周末变成两天,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课题组还测算了社会服务业的承受力,认为缩短工时将带来第三产业发展。1988年课题结项,一份《关于在我国逐步实行五天工作制的政策建议》报告提交给了宋健。
不久,宋健告诉胡平,总书记已经看了报告,基本同意一些重要观点,但这是关乎全局的大事,涉及问题很多,还需要充分准备。“你们就好比烧开了一壶水,这壶水早晚要喝,但究竟什么时候用来沏茶,要等合适的时机。”
胡平随即向国家科委提出在研究中心先行试点五天工作制,没想到碰了个大钉子。当时国家科委分管此事的领导认为五天工作制是天方夜谭:“什么五天,七天还不够呢!”就因一句话,整个事情就此被搁置了。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的1990年,胡平退休,孔德涌接任,翻查资料时发现这项重要研究成果。“我之前在国家科委政策局当总工程师,分管国家软科学项目,五天工作制课题立项就是我主持通过的,印象很深。”孔德涌立刻决定重新启动这项工作,研究人员继续深入探讨和补充,并联络相关行政部门劳动部联合推进。
劳动部收集了136个国家的工时情况,发现一周工作40小时是世界主流。但在我国一下子从48小时减至40小时,会不会太猛?于是按44个小时开始酝酿折中方案。据孔德涌了解,当时考虑到一些行业安排半天工作很困难,最后,隔周五天的方案得到各方赞成。1994年3月1日,中国人终于迎来了“单双周”。
待到孔德涌得知五天工作制正式实行的消息时,他正在美国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科技参赞。1995年5月1日,孔德涌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当年烧开的一壶水,终于在这天沏出了一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