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精神 奋斗新时代
11月17日12时08分,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两弹一星”元勋,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开甲在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获悉这个消息,研究程开甲院士18年、与程老相交甚深的国防科技大学熊杏林教授泪流满面,她的脑海里反复涌现的只有10个字:“心系原子弹,魂归戈壁滩”。
“程先生重病之际,他的家人打电话告诉我说,老爷子的时日可能不多了,你赶紧过来和他见个面吧。”10月24日,为了这可能是最后的会面,心细的熊杏林带去了她新近出版的图书《程开甲的故事》。病榻上的程开甲,带着呼吸机,身体非常虚弱,但意识还算清醒。但她万万没有想到,时隔不久,老人便离开人世。
人们称程开甲是“中国核司令”。这不仅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核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核试验事业所建立的功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他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2017年,习近平再次亲自为他颁授“八一勋章”。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程开甲院士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3月30日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时,只不过那一次他是通过视频的形式与公众见面的。
参加颁奖典礼现场采访的记者看到,未能亲自参加颁奖典礼的程开甲在视频里这样说道:“1950年我回到祖国,有幸能在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的艰难历程中,为国防建设尽些绵薄之力,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荣誉。今天这个荣誉也同样属于那些和我一样为了祖国的安全和强大,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国防建设者。”
从1950年婉拒导师玻恩挽留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到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60年加入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再到1963年进入罗布泊,在戈壁滩上工作、生活20多年……回望百年人生,程开甲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程开甲一直对小黑板情有独钟,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何种方式爆炸?程开甲就曾在他的小黑板上计算过。
当时他否定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意见,提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百米高塔爆炸的方案,并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他带领团队研制的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我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
在罗布泊的20多年中,作为我国核试验技术的总负责人,他成功地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竖井试验等在内的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提出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之后,他一直没有停下在此领域开拓创新的脚步,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倡导开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95岁高龄时,程开甲仍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耕耘不辍。他利用“程—玻恩”超导电性双带理论,对赵忠贤院士和美国卡内基研究院毛和光发现的“压力诱发超导再进入”的新的重要现象进行研究。
然而,在罗布泊20多年的时间才是程开甲一生最深刻的印记。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一印记愈发清晰。
在病房探望程开甲的短短20多分钟时间里,熊杏林给他翻看书中的插图,“我把书中的插图翻开,让他一幅幅辨认图画。起先,程老并没有太多兴奋,没有什么回应,但当看到两个场景,程老激动起来,一个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所用的铁塔,塔架上放的是原子弹,另一个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爆心。当时我明显感觉到,老人的眼神里释放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当时,他与我交流说:这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
走出病房的那一刻,熊杏林泪如泉涌!
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对于这些崇高的荣誉,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科技日报北京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