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初冬的青岛传来喜讯,在青岛市崂山区正式启用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发中心,吸引了中科院刘维民院士牵头的“空间润滑材料”科研团队等1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该研发中心主任王晓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至此,已入驻科研团队25个、产业化项目超过40个。
在青岛,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试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达1000余家,成为青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强劲助推器。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9086.1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4%。
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启动“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取得多项领跑技术,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实现了三个国际第一,打破了两项国外技术垄断。
如今,已有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城市等一大批“国字号”试点、试验、示范项目花落青岛,带来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抢抓试点示范机遇,青岛积极搭建“创”平台,构筑“创”体系,营造“创”生态,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表示,围绕“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等四条主线引进的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已经成为青岛创新发展的智力支撑。中科院已在青岛形成“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区”;13所高校进驻青岛市并运行,16所高校与青岛市签署合作协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大等一批高校在青岛市设立研究院;中船重工、中电科等在青岛市设立9家研发机构;8家国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在青岛市成立研发机构。从“小科技”到“大科技”,从服务“小众”到服务“大众”,从“小投入”到“大投入”,青岛市科技创新呈现出“短板”补齐、取得新突破的良好态势。
高质量发展由“量”向“质”转变
在胶州湾西海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P67FPSO项目成功交付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中船重工武船集团生产的全球首个现代化、智能化半潜式深海渔场“海洋渔场1号”交付挪威;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最后两个核心工艺模块交付俄罗斯北极;新型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天津号”交付使用……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局局长张奎友说,作为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工装备产业走向深远海,聚集了10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工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随着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启用,以及青岛高新区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崛起,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竞争力日益增强。去年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7.6%,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8%。
711公里海岸线,69个海岛,49处天然港湾,375.3平方公里滩涂,122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这样的蓝色轮廓,让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肩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2017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26.4%,海洋经济总量占山东省比重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