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伴随着改革开放,全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迎来了令人向往的春天。40年前,美丽的三湘大地所种下的自主创新“树苗”,如今也长成了参天大树。科技发展的持续进步,为湖南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
三湘大地40年 创新引领正当时
本报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任彬彬 夏润龙 龙 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隆回县羊古坳镇牛形嘴村示范基地察看超级稻长势情况。

    说起湖南人,大家自然而然想到“敢为人先”这四字。这渗透在湖南人骨子里的四个字,也深深渗入了湖南科技创新发展的血液中,成就了湖南在中部省份中的创新崛起。

    政策“培土” 改革“修枝” 科技之树新长成

    1978年,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迎来了全面复苏。敢为人先的湖南人,自然不能落于人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南积极恢复和新建科技机构,整合科技队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精心呵护和种植科技的“树苗”。并以《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决定》等科技政策的出台与落地,为创新发展“培土”。

    “创新发展,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科技的力量,并坚定地以科技为引领。包括,我们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想方设法让科技力量‘下海’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说。

    完善科技政策法规,才能以法制保障的形式,给予科技创新“安全感”。湖南相继出台了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条例、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安全感”护卫着的科技“婴儿”,但他总要有自己学会走路的那一天。科技体制改革,让湖南科技人在边“走”边试、磕磕碰碰中吸取经验,茁壮成长。40年,仿若弹指一挥间。一路走来,蹒跚学步的“婴儿”,终“改”出了累累硕果,积累了令全国瞩目的“自主创新湖南经验”。

    40年,湖南科技投入稳步增加。1978年,省级财政科研经费仅有3400万元、科技事业费2389万元。到2017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568.5亿元。从不足1亿元“起家”,到集聚了500亿元的“科技家底”。为了给研发创新更多的支持,去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三年行动计划”,立下了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要超过1000亿的“小目标”。第一步,则出台了企业新增研发投入奖补等政策措施,带动效应显著,2017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了1.68%,研发经费增量与“十二五”五年的增量基本持平。

    有钱了,科研投入足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童旭东回忆,解放初期,全省仅3家科研型机构,到2017年,已形成以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为龙头,省级研发服务平台589个,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不仅如此,科研平台还从国内发展到了国际。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湖南优势成果“走出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大刀阔斧的科技体制改革,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从不“手软”。经历了改革的阵痛,湖南在科研院所转制改革、军民融合创新、清洁低碳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探索,让他们走出了后发地区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这一新路子,在2012年,被致公党中央专题调研组总结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如,湖南率先将41类省级科技计划专项整合为5类,构建了‘511’科技创新计划体系,科技计划实行‘三分离’和‘五统一’管理模式;实施‘科技+’‘+科技’行动,加快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以专利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童旭东对湖南科技创新与改革的“现在进行时”,如数家珍。

    他也表示,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创新原动力的改革,永远都会在路上。2016年底,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今年,湖南又获批创新型省份建设。新一轮改革,将成为湖南下一轮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坚强后盾。

    40年 不断上演日新月异的“成果秀”

    改革开放40年,湖南省科技综合实力不断跨越新台阶,绽放着一场又一场日新月异的“成果秀”。

    在这里,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和一流成果: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等“三超”领跑世界;炭/炭航空制动材料打破美、英、法三国的技术封锁;自主研制的中低速磁浮率先实现中国商用;研制出“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尖端产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培育出三倍体鲫、鲤,“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生物新品种。

    顶级成果,来自于创新的实力和底气。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科技进步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5%。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9%,比2000年增长了13.4%。童旭东称,未来,湖南力争科技综合实力跻入全国前列。

    顶级成果,也得益于湖南苦心经营建立的科技人才“朋友圈”与“朋友群”。“1978年,全省有17.83万名科技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不在科研单位或不从事科研工作。到2017年,总数达到了179万人,累计增长了9倍。拥有袁隆平、黄伯云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11月14日,湖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科技创新专场”上,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贺修铭的发布词中,透露了湖南的人才“家底”。

    高新技术 成果转化 成为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40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度”,也令人点赞。1991年,长沙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目前,湖南省已打造了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4个省级高新区。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139家工业园区的40%,专利申请量占43.5%,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占70%以上,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创新“领头羊”。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较10年前增长了9.7倍,10年年均增长25%以上。占GDP比重也从不到10%,提高到23.5%。

    创业,以创新者胜。在全国“双创”的浪潮中,湖南加快完善从孵化、培育,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创新“筑巢”。几年来,湖南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7家。建成“一站式”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入网仪器1万余台套,为企业和社会用户节约成本十多亿。成功举办了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4562个项目报名参赛,帮助参赛企业已获得创业投资超过8亿元,获得贷款授信超过5亿元,培训创业者2万多名。

    做科研,出成果不易,但转化更难。促进科技成果变成市场上的“真金白银”,尤其需要政府的推动。成果转化,也是湖南省做了几十年的“应用题”。为加速科技成果推广,1981年湖南省政府成立科技推广领导小组,颁布科技成果推广试行办法,促使科技成果应用率从1981年的30%上升到1995年的89%。近年来,湖南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题”,搭建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2017年湖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首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3亿元。

    创新发展要以“人民的名义” 让三湘人有获得感

    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重大民生改善,有力地提升了全省人民的获得感。

    科技扶贫,并非湖南近年来的行动。早在1986年,科技扶贫就已面向全省29个贫困县开展。近年来,更是选派了近1.3万人次的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大军,和5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深入扶贫一线,实施湘西科技开发、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中药材全产业链等专项,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保卫三湘四水,为“母亲河”而战……一切为了人民,湖南的“环保战”40年间从未停止。20世纪80年代开始,湖南重点研究解决草浆造纸黑液、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等重大环境科技问题。本世纪以来,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为重点,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区域循环经济、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省级47个。实施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全省各市州全覆盖,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群防群治成效显著。气象灾害预警、输电线路融冰除冰、食品安全监控、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项目取得的成果已广泛应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