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专家提示

    糖尿病治疗切勿忽视“心肾安全”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教授日前表示,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倍。肾脏也更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有效控糖外,还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心、肾受损。

    郭晓蕙说,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会导致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而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变得不再光滑平整。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质会凝结集聚在内皮受损的部位上,变成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动脉血管变硬,并且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之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本身就在逐年递减,再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得了好几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成了家常便饭,这些都会让患者的肾功能走下坡路。

    为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天配教授表示,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在注重降糖有效性的同时需兼顾心血管安全性和肾脏的安全,这样的降糖药物才能真正带来更多层面和更为长远的获益。糖尿病患者在有效降糖的同时,也应定期进行心血管和肾功能检查。出现身体不同部位的水肿、血压升高,可能是肾病早期的信号;出现疲劳、过度活动后的气促、胸闷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停止过度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

    你是否在感冒时习惯性服用抗生素?是否与家人共用抗菌药物?专家表示,这些很可能属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在12日召开的2018年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启动会上,《2018年抗菌药物宣传周倡议书》发布,为了避免培养耐药菌,导致无药可医,专家们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支了几招:

    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等属于病毒性感染,不能使用治疗细菌真菌感染的抗菌药物。要认识到,如果不对症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效还会危害健康;服用抗菌药物前请务必先咨询医务人员,凭医师处方购买和服用抗菌药物,不与其他人共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期间,不任意服药,不随便停药。

    为提高社会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减少细菌耐药对健康带来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在2015年将每年11月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这是国家卫健委连续第3年举办“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活动。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介绍,此前国家卫健委会同农业农村部等14个国家部委制定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成为全球最早发布和实施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

    张宗久说,目前我国遏制细菌耐药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细菌耐药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也存在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有待加强,地域间管理状况差距较大,基层医务人员用药水平不高等问题。

    美国新指南建议及早检查胆固醇水平

    美国心脏病协会近日发布新版血液胆固醇管理指南,指出高胆固醇水平增加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等风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关注胆固醇水平,高危人群应从幼儿时期就做相关检查,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新指南建议医生详细评估人们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帮助制定个性化预防计划。对大多数不能通过饮食和锻炼控制风险的人,可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对高危人群,包括患有冠心病、中风或由遗传疾病引起高胆固醇的患者,还可进一步服用依泽替米贝等药物。

    对年龄介于40岁至75岁、无明显心血管疾病的人,新指南将其心血管疾病风险分为4档:低、临界、中、高。对面临中等风险、偶尔临界风险的人,新指南建议医生与患者深入探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潜在益处,其间医生可考虑使用冠状动脉钙化检查帮助确定是否用药。

    对年龄介于20岁至39岁的人,新指南主要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控制体重并经常锻炼等,建议他汀类药物仅给高危年轻人群使用。新指南作者指出,对高胆固醇年轻人群应予以关注,他们虽然可能无需用药,但已出现动脉硬化的初步症状。

    参与新指南编写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心脏病科主任萨拉·德费兰蒂博士说,及早检查可查出那些胆固醇水平严重异常的高危人群,他们需要及早进行治疗并改变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年轻人也要遵循有益心脏的生活方式,了解并维持健康的胆固醇水平。”

    (以上均据新华社)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来源于网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