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科技期刊“走出去”,出版平台得先有国际范
实习记者 代小佩
视觉中国

第二看台

    “依托万方、维普或通过自建网站,中文期刊比较容易做到数字化出版和国内发行,而我国大型英文科技期刊要走向全球,亟待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数字出版平台。”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分子植物(英文版)》(MP)期刊常务副主编崔晓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要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亟待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平台关乎期刊未来

    数字化对期刊发展有多重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2016年爱思唯尔公司76%的营收来自数字化产品;施普林格·自然目前出版约有3080种期刊杂志,纯纸出版只有15种,其他都有电子版或只有电子出版。

    近年来,中科院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网、超星等数字化期刊平台,正在进行编辑、出版、传播、利用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互联网期刊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14.86%。

    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学术关系总监颜帅认为,数字化意味着论文可以实现电子化出版,不再需要仓储,能做到开放获取,方便搜索相关研究并识别剽窃。此外,数字出版有助于交流信息化、提升科研水准、促进合作。

    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数字出版收入所占比例偏低。“我国缺乏具有国际显示度的英文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崔晓峰说。在数字出版的背景下,单篇文章获得DOI号就可以迅速上传、直接被下载并进入销售环节。“不用等整本期刊印完后才开始期刊的经营。”颜帅说。

    对大型出版商而言,数字化也意味着转型可控。数百万篇文章采用统一模板,节约了数字化投资的成本,同时以一个产品服务于所有区域,可实现全球覆盖。“建设大型的数字出版平台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短期内或难以看到回报,但长远来看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崔晓峰说。

    开放获取有利于补足发行短板

    在数字出版技术推动下,传统订阅模式慢慢走向开放获取模式。

    自2000年Biomed Central出版第一篇开放获取的文章以来,开放获取成为越来越多科技期刊出版商的选择。《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全球范围内,施普林格·自然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7%采用了“金色”开放获取模式,即由出版商主导、通过各类开放获取期刊来实现学术内容免费开放的路径。2017年10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有4个国家超过70%的通讯作者现已通过“金色”开放获取模式来发表文章。

    对科学研究来讲,开放获取能破除信息获取屏障,使全球科学家能免费共享研究数据和科研成果。对科技期刊工作者而言,开放获取有助于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全球发行难的问题。“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但也要警惕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掠夺性’开放获取期刊。”崔晓峰说。

    开放获取的论文可任由读者免费下载,对作者本人意味着什么?

    “在完全数字环境中享有前所未有的发表速度,快速传播能带来更多科研合作。”颜帅称,开放获取有助于扫除研究中的信息获取障碍。

    施普林格最新发布的《评估混合型期刊的开放获取效果》报告显示,最近4年,开放获取书籍的平均引用量比非开放获取书籍高50%。该报告采访的许多作者称,开放获取的一大好处在于直接通过链接便可分享书籍,从而扩大了读者群,尤其是在那些读者负担不起传统印刷版图书的地区。

    “开放获取的受益者不仅是科学界,有相当数量的公众也在科研数据库中搜索和阅读已发表并立即免费开放的论文,这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颜帅强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