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面面观
近来,屡屡发生因笃信偏方滥用草药,造成人员损伤、中毒的事件。
湖北媒体近日报道,家住汉口的王女士,无意中发现上高三的女儿长出不少白头发,一时吓坏了。于是四处打听找来吃何首乌粉的“秘方”,竟让女儿两度肝损伤;无独有偶,广西媒体报道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名老人,因煎服俗称为断肠草的马钱科植物胡蔓藤中毒。经过医护人员一整夜抢救,生命体征逐渐恢复。
针对以上悲剧,专家指出,个人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进行,听信偏方或有性命之忧。
何首乌岂能乌发健发固发?
今年8月底,王女士听说将何首乌磨成粉,一天吃两小勺可以“有效地乌发健发固发”,就赶紧到药材市场买了两支何首乌磨成粉,每天早晚给女儿食用。半个月后,女儿出现全身乏力、吃不下饭、恶心呕吐的症状。到医院一查肝功能,发现转氨酶超过正常人的20多倍,总胆红素等指标也超出了正常值10倍。医生诊断,这是肝脏受损的典型表现。
经再三追问,王女士才想起给女儿吃过何首乌粉。在医生的制止下,孩子停服何首乌粉,经过护肝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出院后,王女士认为自己得到的乌发“秘方”没错,就继续给女儿服用何首乌粉,两个月后,孩子再次因肝脏损伤住进了医院。
从事民族医药研究的云南中医学院教授冯德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何首乌块根含有蒽醌类化合物,主为大黄素、大黄酚,一般不直接服用,更不能长时间服用,会带来严重的肝脏损伤。
断肠草几个叶片就能让人丧命
而前文所述的广西三江县的老人,因近期皮肤奇痒,多方治疗收效甚微,于是听信偏方,服“药”后不久,就出现中毒症状。误食断肠草事件,近年屡有发生。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工程师上官法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胡蔓藤与大茶药、断肠草一样,都是钩吻的别名。断肠草也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个通称,泛指那些能引起呕吐和腹部疼痛强烈反应的剧毒植物。在我国,共有近40种植物被称为断肠草,其中毒性最强、引发误食中毒事件最多的要数马钱科植物钩吻。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许又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钩吻全株根、茎、枝、叶含有8种钩吻碱,毒性烈度近乎氰化钾一级,只需3至5毫克,或5至8个叶片就足以让一名成年人丧命。
科普还需要加把劲儿
许又凯说,人经常接触的食物、药物中,不少有有毒的,比如毒蘑菇、草乌、何首乌、雷公藤等。“不管是食物还是药物,入口的东西须慎之又慎!为避免频繁食物药物中毒的事件,科普还需要加把劲儿。尤其是这些有毒物种产地、销售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社区都负有职责。”
他认为,从前的科普挂图是很有效的办法,现在反而很少见了。如果把有毒植物的彩图、产地、性状、危害等信息印到挂图上,在医院、学校、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张贴,增加群众的知晓面,错食、误食等情况就会减少发生。各中小学校也应开设相关的科普课程,孩子学了知识,回家给家长或不识字的老人讲解,会很有效。此外,他认为媒体也应负起责任来,自媒体平台也应该反复传播普及科学知识。
专家
点评
之所以屡屡发生笃信偏方、误食错食的事件,恰恰与科普缺位、民众科学精神缺失有莫大干系。国家应当更强调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校开始,普及生物科学相关知识。如今学校、家长为追求升名校,生物学普及教育越来越弱。百姓对表面看似与自己生命健康无关、实则关系密切的生物学知识缺乏应有的认知,也缺乏去认知的精神,不仅造成基础教育的漏洞,还酿成了种种悲剧。
弘扬科学精神要具备强大的“渗透压”,使之普及到百姓的“医”食住行,这是一个长期的不能松懈的过程。各地应结合实际,有针对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采用简便、实用的手段,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让百姓懂安全、讲安全,其实就是要讲求科学精神。
在科普中,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权威性,也要积极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趋势,用群众方便接受、乐于接受的各种手段,放大科学权威的声音,从而让民众主动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 季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