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园园
10月20日,杭州西子湖畔,随着西湖大学正式揭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诞生了!
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现场见证了西湖大学的成立。
“西湖大学的设立是社会力量举办研究型大学的积极探索,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行动,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宣读教育部贺辞时如此评价。
西湖已至,未来可期
西湖大学从提出之日起,就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2015年3月,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和王坚等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并获得支持,这是西湖大学筹建之始。2015年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注册成立,这是西湖大学办学的依托主体和前身。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成立大会上表达了他的期许:西湖大学希望做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希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希望成为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希望成为国际化的高等学府。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一直面临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困扰。”施一公说,西湖大学遵循“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将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陈越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实中民办大学都是以职业教育培训为主,少有综合性、研究型的民办大学,更少有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民办大学。这一目标让西湖大学别具吸引力。
与众不同,从“新”探索
正是因为西湖大学的身份如此特殊,它在很多方面,都将表现出与众不同之处。
施一公介绍,西湖大学的新和独特主要反映在办学模式上。这所大学由西湖教育基金会举办,而基金来自社会捐赠,代表社会。其捐赠者中有企业家,有普通上班族,甚至还有小学生。西湖大学目前收到的协议捐赠金额已超过35亿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西湖大学只致力于培养博士研究生,并将在2022年开始小规模本科生的培养。这种模式创造了中国高校从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养的先例。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施一公说,在师资方面,西湖大学将聘任世界一流科学家,用一流科学研究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更令人关注的是,施一公承诺,西湖大学不会将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引用率、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
“在这里,对一位科学家的学术评价主要看其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以及实质性进展。这种评价机制所催生的人文关怀和学术氛围,将形成西湖大学独特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施一公说,希望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可以在西湖大学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道阻且长,迎难而上
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为依托,西湖大学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西湖大学已经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云栖校区基本可满足前三年发展所需的科研、教学、办公和生活用房,云谷校区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于2021年底交付使用。
从2016年7月开始,西湖大学就面向全球进行学术人才招聘,已有来自13个国家的68位优秀科学家签约加盟。目前已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已达139人。在科研方面,西湖大学前期优先建设理学、医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已初步建成4个校级科研公共平台。
但施一公坦言,每天醒来都压力山大。他用任重道远来概括西湖大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是个新生事物,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施一公说,但他所相信的是,只要西湖大学这条路能够顺利走下去,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更多的西湖大学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