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李世鹏:做AI浪潮新一代推手
本报记者 华 凌

第二看台

    在中关村海龙大厦的一间咖啡馆里,记者见到了身穿灰色T恤的李世鹏。就在采访前,这位科大讯飞AI研究院联席院长刚刚参加完在南京举办的2018国际服务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

    “我们开始吧,你有什么问题。”李世鹏低头看了下手表说,“我可能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

    这就是“李世鹏速度”,他有着如AI(人工智能)一般超快的处理速度。这种能力也让他在物联网、云计算等8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扎实基础为创新提供动力

    将时间回溯至李世鹏在中国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科大)上学的时候,那时的他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至今保持着一项无人打破的纪录——两次获得郭沫若奖学金。这是学校专门用来激励在校生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奖项。

    谈及此事,李世鹏嘴角上扬。“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科大读的,特别是在本科期间,受益于母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同时学校氛围宽松,鼓励学生创新,加上我天生喜欢尝试新东西,于是在校时想到什么就去做,挺好玩的。”他说。

    “记得读研时流行一种能帮助工程师设计印刷线路板的软件,但它只支持少数几种专业的打印机。于是我花了一周时间破解了其文档格式,用最原始的FORTRAN语言写了一个专门的打印软件,就可以支持当时几乎所有的打印机了。后来这个软件不但受科大各个实验室欢迎,外地很多科研院所及公司也慕名前来购买。”他说。

    受益于扎实的全学科知识基础,李世鹏轻松拿下了美国宾州里海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Sarnoff公司任多媒体技术实验室研究员。“这是一家对我职业生涯影响非常大的公司,它自己不生产产品,专注于技术和研发。那里的工作非常磨炼人,能让人快速成长。”他说。

    任职期间,公司在设计高清电视解码芯片时遇到了难题,用原来设计的音频数字信号处理器总是达不到最基本的C级性能标准,于是有人找到了李世鹏。他很快就发现症结所在,稍微修改了硬件设计,测试后的性能竟直接达到最高的A级标准。凭借过硬的能力,他一年就拿到这家公司的两个技术成就奖。

    做幕后技术推手颇有成就感

    李世鹏的办公室里摆放最多的是各种专利证书。“这是我曾经获得的美国技术专利,一共190多项,这里放不下,只摆出了一部分。”他说。

    他最大的梦想是“通过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些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公司99%的创新只为自身产品服务,犹如打造了一个天花板,虽然产品很多,但一多半技术专利暂不能服务于大众,这与我的初衷不符。特别是在2014年,我来到深圳,发觉那里发展太快了,很多新技术都可以落地应用。”他说。

    1999年5月,李世鹏回国参与建设微软海外最大的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尝试做各种技术创新。短短几年内,该院就被《MIT技术评论》誉为全球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这里也成为给中国IT界培养领军人才的“黄埔军校”。

    之后,李世鹏来到创业公司硬蛋科技任首席技术官,致力于利用共享经济的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从先进技术、孵化器到投融资及市场等完整供应链的服务。

    李世鹏说,这样做是为帮助创业者对接一些技术和资源,帮助不懂AI的企业迅速转型,给它们插上AI的翅膀。对此,他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站在潮头拨开云雾指点迷津

    “中国的创新环境跟美国不太一样。在美国,创业者大多做互补的东西,不愿重复别人做过的东西。但国内有些人并不真懂技术,而是看趋势,比如只要和AI挂钩,就什么都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泡沫。”李世鹏说。

    目前,李世鹏身兼三职,一个是在产业界,今年5月出任科大讯飞AI研究院联席院长;一个是在学术界,担任计算机视觉权威期刊《IEEE电路与系统视频技术学报》总编辑;还有一个是在科技部指导下的公益性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任联合秘书长。

    “这几个跨界职责,让我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和需求,也让我能从多个方向在AI大潮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从学术、产业、协作及政策方面引导AI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李世鹏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