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
■聚 焦
你背过人吗?
背人行走可不是一件轻松事。
10月11日—15日,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在千年古都洛阳迎来巅峰之战。记者在活动现场却看到一个人背着个小伙子走来走去,虽然负重前行,但神情却十分轻松。工作人员介绍,他身上穿戴着一款机械外骨骼,可以帮助人减轻70%的重量。
这种“黑科技”产品在赛场上还有很多。
本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共有31136家,经过激烈角逐,产生1400家企业进入全国总决赛阶段,其中最终入围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有242家。经过5天的鏖战,9家企业脱颖而出,分获大赛初创组、成长组一、二、三等奖。
他们都是制造业的拥趸,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先进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誓要让制造更智能。
论道智能制造
科技赋能 智造未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顺应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眼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开幕式上,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在谈到制造业发展时强调。
张志宏表示,新形势下,占领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要从科技中要动力、从改革中找路径、从市场中挖潜力,激发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让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的来源地、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创新成果的受益者。
他勉励参赛企业:“希望所有参赛企业能充分利用大赛平台的各种资源,充分了解洛阳当地的产业资源,着力促进新业态与制造业的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图强、创业报国,为推动双创升级,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什么?是大规模按需定制。” 盛山资产合伙人李晶在大赛期间举行的先进制造高峰论坛上说,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由于消费方式的变革,产品需要大量按需定制,这就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来实现。
李晶表示,智能制造的长期目标是无人制造。智能制造能够大规模推广,关键就是按需的、高度灵活的无人制造。智能制造时代,制造行业将从一个人力密集的行业,转变为资金、技术驱动的行业。
支持无人制造的三个关键点为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和智能化制造。数字化制造解决了可以计算的问题,网络化制造解决了可以通信的问题,智能化制造将实现实时的、智能的计算。李晶认为,有了5G以后的两到三年时间,人工智能可能就会有新一波的起飞。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习俊通表示,人类现在经历的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实际上都有一些标志性的技术、生产模式的变化和典型的产品。现在我们面临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智能制造的革命。智能制造的革命最典型的标志是人工智能。
这一背景下,智能制造会给企业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习俊通认为,这个变化是全方位的,会为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都带来全面深刻的变化。例如,在未来工厂的生产过程中会大量用到AR、VR、可视化技术等,让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变得透明,一出现问题就及时发现解决。
大赛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个沟通合作的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部火炬中心基金受理处处长安磊表示,大赛一直秉持着两大初衷。一是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为企业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大赛邀请了创投机构、银行、龙头骨干企业跟参赛企业对接,证券交易所为企业做辅导;还有参观、展示、培训、辅导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真正地让参赛企业有所收获。
“全国创新创业的热情越来越高了。”安磊说,大赛自2012年启动以来到今年的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报名参赛企业从最初的不足7000家到今年超过3万家,“说明从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后,全社会对双创的热情不断增加,参与创新创业的人群也在不断壮大。”
“黑科技”“硬创新”
巅峰对决 各显神通
半决赛当天,记者进入比赛现场就被悬浮在空气中的3D汽车模型吸引,来自广东康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组选手正在向观众演示他们公司的产品。选手介绍,这项技术依靠的是空气成像这一全新的投影技术,它利用“海市蜃楼”的成像原理,借助空气中存在的微粒,不需要任何投影屏幕,就可以将光影图像呈现在我们眼前。
创立于2017年的康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视、光学成像、机器学习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业务落地的高科技企业。在康云科技CEO李家康看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GPU/FPGA、边缘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从互联网时代走向更加充满个性化和“视觉智能可视化”的新一代智慧互联网时代。而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运用AI+3D深度学习神经网络(DLNN)构建超高精度的模型,助力新一代智能视觉互联网。
“我们利用自身多年在图形图像算法上的经验积累,采用‘AI+3D’应用在超高精度的三维模型的自动化生成,大大减少人工成本,解决了传统3D模型的制作成本高、3D内容体积大不方便传播等痛点,让互联网从2D时代升级到3D,让产品和内容展示更加趋于形象化、智能化、三维化和可视化。”李家康说道。
在决赛现场,参赛选手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创业项目,抒发着自己的创业热情。
“我是第一次参赛,通过自己的表现,拿到了初创组的冠军,真的很开心。”苏州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CEO曹宇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初还不知道有这样的比赛,还是苏州市相关领导推荐我们参加大赛的。经过一轮一轮的比赛,最终获得初创组冠军,非常高兴。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得到过的最高荣誉。”
艾利特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组装、测试、销售、售后、系统集成于一体的机器人企业。预计年内可以实现3000万元的销售额,预计明年可以达到2亿元销售额。
在总决赛评委泰达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泉生看来,找到了合适的应用点是艾利特夺冠的重要因素。“我觉得这家企业应用点找的比较好,找准了市场的痛点。”李泉生说。
在本届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上,制造业相关的核心技术、工艺、材料方面,在今年的大赛上都有可喜的创新点,评委们也一致感觉,每一届的项目跟上一届比,在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从本届先进制造业总决赛情况看,机器人技术细分领域的机器人视觉技术、机器人多维度动作柔性技术等方面,在我们自主创新技术跟国际上相比,已经比较接近了。在制造业基础技术方面也有可喜的创新,比如,锂电池生产中的关键材料,已经基本能替代进口材料;可变光玻璃国产化也将很快会实现。”李泉生介绍。
安磊表示,据大赛规则,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优秀企业将优先推荐给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子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的子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的子基金、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国家级投资基金,大赛合作银行将择优给予贷款授信支持,还将鼓励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创业服务机构给予配套政策支持。
助力双创升级
众创众扶 融通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小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的昌盛之路。如何促进大小企业协同创新创业、携手做大做强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为此,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专门举办“大企业对接会”。通过对接,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撑,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双方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我们和蒲公英合力打造了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专业型加速器。加速器目前主要打造的品牌是‘X加速计划’。藉由我们的资源以及外部资源,对加入‘X加速计划’的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迭代、融资需求等服务。”在活动现场,来自服务机器人第一股科沃斯的盖宗理介绍说。
盖宗理是科沃斯机器人投资合作部首席分析师。大企业对接会上,科沃斯发布的创新需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机器人感知控制核心技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机器人本体生产自动化;二是人工智能方面的语音处理、语义识别、计算机视觉等;三是云计算的一些应用。
而对于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企业向生态互联网平台突围的海尔集团来说,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系统工程、数字仿真、大数据应用、工业云、人工智能等都成为企业重要的需求。海尔技术总监石恒表示,合作的方式有五种创新模式。第一是实验室,即跟资源方建立实验室进行一些课题研究。第二是创新中心,这个更多是跟政府之间的一些项目。第三是具体的项目合作,不管是海尔集团的内部还是外部。第四是合作创新,通过生态的整合,双方是一个买卖的关系。最后一个是投资,包括参股、收购、成立合资企业。
“在大赛中,我们对接了很多资源,比如我们跟海尔集团有了对接。我们现在的项目需要找市场、投资人等资源。因此,大赛这个平台,就能帮助我们获取到这些信息,甚至让我们拥有与大企业、投资人面对面对接的机会。”一位参赛企业代表说。
从2016年开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就从各个环节去征集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需求信息,希望大企业能够通过大赛平台与中小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希望参赛选手与大企业真正在投资、战略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大赛的大企业对接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围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搭建一个对接交流的平台,中小企业还没发展起来的时候,需要大企业的支持,而大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安磊说。
据了解,上一届“大企业对接会”就效果显著,去年共有52家中小企业和海尔、西门子、北玻等大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其中北玻、轴研科技等洛阳大企业与6家企业实现对接合作,14家河南省中小企业与参会大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走过7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的模式已经越来越成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安磊表示,还要进一步提升办赛质量,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创业企业参加,同时为这些创业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