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创办4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在这个科技园里落地
学校+企业组成转化联合体

许晓凤 葛海峡 柯怀鸿 

本报记者 谢开飞

    研发了世界首创的以煤为原料的“梯级耐硫变换—钌系氨合成”成套技术;发明了破解世界难题的“数字引擎技术”;做出了北斗民用领域领先的核心部件……

    创办仅仅4年,一系列位居世界前列的重大科研成果在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快速落地转化,这座年轻的科技园让人刮目相看。科技园是如何促进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之间的“无缝对接”?又将为国家大力倡导的产教融合发展带来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引企入园,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在科技园旗山园区,中海创研究院大楼里的工作紧张有序,该院60多名企业技术研发骨干正和福州大学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一起探讨控制科学领域的世界难题:如何以高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让不同的设备可以做到互联互通。与来自行业一线的技术问题为导向,校企双方面对面地协同攻关,“引企入园”成为科技园建设模式带来的“红利”之一。

    中海创集团先进控制技术研发中心、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科技海西研发中心……截至2017年12月,科技园旗山园区已交付使用、即将开建的11栋科研楼,均由来自于行业中处于领跑或核心竞争位置的企业捐赠建设。在国内高校,如此大规模而集中地引入外来资本建设大学科技园,并将企业技术研发与高校科研创新紧密结合的现象并不多见。

    10月16日,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永正表示,作为落实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科技园不仅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更应该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社会、培养创新产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这种“引企入园”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吸引龙头企业入园建楼,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创新联合体:企业除了负责资本,更重要的是出课题,为基础研究的产业孵化指明方向;大学科技园在提供场所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将大量实验室的高级知识分子动员起来提供智力支持,将束之高阁的论文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配套”,开发出“含金量”更高、市场适应性更强的产品,形成共赢。

    在该模式的推动下,11家校企共建的研发平台在科技园茁壮成长,多项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市场。如首家入驻公司中海创研究院在短短两年时间,便探索出“数字引擎技术”,该技术能够解决控制科学领域的世界难题,成为今年工信部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的重要经验参考;由该技术集成的“机械手”,应用在举世瞩目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围棋人机大赛”上,与世界第一棋手柯洁进行了同台PK。

    制度灵活,为创新转化提供“源”动力

    位于科技园怡山园区的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前曾被人才问题困扰: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主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者高级职称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而作为工程研究中心在成果与产品推广过程中,又急需配备本科、硕士学历以及熟练技术工人等不同层次的人员,负责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

    为此,福州大学与三聚环保联合成立福建三聚福大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其中核心研发人员聘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负责提供研发思路和研究方案;而产业化过程中重复性检测评价等任务,则通过合资企业招聘本科、硕士毕业生以及熟练技术工人来实施,有效平衡了人才需求与引进标准之间的矛盾。

    通过建立有利于激发和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并让科技人员主动积极进行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园建立了集合创业家、企业高管、研究者等共同参与的人才队伍,让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创新联合体、转化协同体。

    如今,在科技园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付贤智环境光催化创新团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黄浩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创新团队、国家杰青江莉龙化肥催化创新团队等30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团队带着成果入驻,让前沿的基础研究与顶尖的科研成果,与共同入驻的企业研发中心“无缝对接”,成果很快实现了实际应用,科研团队还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创新转化的“源”动力。

    “活起来”的制度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也让科研成果得到了最快速顺畅的转化,由福大三聚团队研发的高性能悬浮床加氢催化剂,解决了我国劣质重油加工的催化剂的技术难题,并成功打造了世界首套以煤为原料的“梯级耐硫变换—钌系氨合成”成套技术,结束了我国合成氨高压高能耗的局面,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不断探索,打通技术创新服务链条

    作为福州大学近年来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成长起来的明星企业,福州福大北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大北斗)在北斗射频模块、接收机板卡、多频段导航天线等北斗民用核心部件领域内,取得国内领先地位。

    据公司创始人、2013届福州大学研究生余之喜介绍,福大北斗成立伊始,便作为新型科技孵化企业入驻科技园怡山园区,享受福州大学办公场地免租金以及仪器设备共享、研发技术支撑等方面的支持,使企业在发展初期减轻了压力,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动,让成果能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快速实现产业转化。

    创办4年来,科技园从科研创新到技术服务,再到产业转化,进行了系列探索。相比很多大学科技园仅是建立一个科技管理公司的做法,科技园在机制体制上另辟蹊径,成立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将福州大学进行科研开发的部门与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和科技园公司融为一体,发展中心负责成果转化,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负责成果孵化,而科技园公司则负责成果产业化,形成完整的“科研开发—成果孵化—成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链条。

    在园区物理空间的载体规划上,科技园根据企业成长的不同领域、不同业态、不同发展阶段,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园三区”建设模式,并进行了清晰的职能定位划分:以怡山科技孵化器为基础与核心,向前后两端延伸建立旗山创业苗圃与铜盘加速器,打通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的创业孵化成长链条。如今,从科技园成长起来的福大北斗不断在北斗天线、终端及软件等方向探索出新应用,市场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福州市联创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海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盛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也在机制与空间孵化的“双链条”下不断成长壮大。

    据陈永正介绍,新的规划蓝图已在科技园渐次展开,将建设以光电信息产业为主,集微电子、集成电路、大数据等为一体,打造自主创新、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形成产业与学科互动的示范性国家大学科技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