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崔 爽
丁仲礼极低调。这位前校长、如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隐身于第五排中间、没有公开发言、不仔细找都发现不了。“今天想要表达的就是向科学致敬、向大师致敬。座次不按行政职务来。”10月14日,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迎来建校4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工作人员这样解释。
40年前的今天,正是“科学的春天”和改革开放潮起时,国科大的前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首届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883名1978级研究生参加了典礼。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马中骐是其中之一。“当时没有校舍、条件简陋,却群贤毕至,大多数课程都是由科学院的顶尖专家教授讲课。我们生活简朴,学习紧张,互相帮助,硕果累累。”马中骐回忆道。
据介绍,建校初期,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园和像样的校舍,师生们曾在中关村的临建食堂“风餐”,在玉泉路的平板房里上课。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等科学大师,李政道、吴健雄等知名华人学者,都曾在简陋的平板房教室里为同学们讲课。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坚持授课近30年,89岁高龄仍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今天揭幕的李佩塑像的原型、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的李佩先生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中关村大讲坛”,影响遍及几代学人。
40年过去,“一线科学家上讲台”成为这所大学的传统,“科教融合”是特色。如今国科大培养的108名院士校友中,有75人在校担任博导或授课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培养。由席南华院士领衔,袁亚湘、周向宇院士及10余位杰青组成的本科数学教师团队开创了本科数学教育培养体系,用最好的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致辞中表示:国科大要始终坚守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初心与使命,传承中科院优秀的科学文化传统,源源不断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李树深感慨道:40年的建设发展,凝聚了一代代科学家们的理想与奋斗;源自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赋予了所有“国科大人”独有的精神与气质。成就一所大学的,从来不是高楼明舍、锦屋华堂,而是那些潜心治学、执教育人的学术大师。4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走上讲台,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
纪念大会上,国科大还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特殊礼物:国际永久编号第18901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国科大星”。这颗星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10月14日发现、又在20年后的今天被命名,意义非凡。仪式上,白春礼向李树深颁授“国科大星”命名证书及运行轨道图,李树深又将其传递给身边两位身穿红色校庆纪念T恤的年轻学子,寓意科学探索和科学精神的传承与接力。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