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0日 星期四
育种专家“下海”耕耘超级稻
种业“黑马”冲入行业十强

本报记者 俞慧友

    9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与第十六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发布了最新的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和小麦四大类作物全国前20强种子企业名单。在排名“厮杀”中,一家正式“入行”杂交水稻种业仅6年的“黑马”企业——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首次入围了前20强,并夺得第9位的好名次。

    6年前,为实现“杂交水稻梦”,该公司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挖”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并以其为首席科学家,共同成立了新公司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袁创公司),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成果研发与转化。科研院所的“科技”,与市场“资本”完美结合,迅速孕育长出了杂交水稻育种企业中的翘楚。

    育种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邓启云是一位优秀的杂交水稻育种家,师从袁隆平院士。他针对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培育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能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大范围推广的广适性超级杂交稻品种为主要目标,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创制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广适性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选育了袁隆平团队百亩连片攻关第二、三、四期超级稻的明星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发明了野生稻高产基因分子育种技术,育成一批显著增产的新材料和超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创新了一整套安全高效应用技术体系并获广泛推广,维护了两系杂交稻种业市场的稳定发展。

    邓启云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育种家。他深知对于应用型研究的农业领域,研发出的品种只有到田间地头进行成果推广,才能实现品种的最终价值。因此,还在研究中心工作时,他就想方设法地促进成果推广,先后尝试了将育成品种生产销售权转让给企业,将创制的核心亲本引种至企业合作开发,以及直接开办企业转化等各种成果转化方式。

    在他的积极促进下,Y58S被全国108家育种单位引种应用,成为我国审定组合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系杂交稻骨干亲本。截至2016年,Y两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Y两优1号,2006年以300万元转让隆平高科开发,成为了2010—2013年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Y两优2号,创造了水稻较大面积单产世界纪录,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作为发起方之一创立袁粮公司,品种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

    遇到不追求绝对控股的合作者

    在业内小有名气的邓启云,2009年“偶遇”了正在寻觅探索进入杂交水稻板块的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那一年,该公司技术人员找到邓启云求品种试种。据公司董事长杨雅生回忆,当时公司不过是想找一些好的品种探索在市场进行转化的可行性,对邓启云这位袁隆平团队的核心育种专家,并未抱有能成功游说其下海的希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育种水平,是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在研究中心工作的核心育种专家,我们还不敢想象能请动他‘下海’进行成果转化。”杨雅生说。

    按照当时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的工作套路,邓启云对这样一家主打棉花、玉米的种企,并没多上心。随便给了3个自己培育的“三四流”水平的水稻组合,“打发”了前来求品种的技术人员。

    原本以为这便是故事的结尾,不想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第二年,创世纪种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再度找到邓启云。这一次,技术人员带来了一份完整的组合多点种植测试的数据资料。“我很惊讶,他们拿着我那很一般的育成组合,在全国各地他们自己的测试点进行了认真的试种,并将全部的试种数据和分析结果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我。还诚恳地向我再求‘一流’品种,让他们试种和测试。这家公司的态度和操作规范性,让我印象深刻。”邓启云如此回忆。正因如此,邓启云有了转变身份的心思,开始打听这家公司的股东、股本结构,并提出了和公司负责人见面的想法。

    邓启云和杨雅生的见面交流颇为顺畅。在一来一回的几次通宵交流后,邓启云彻底心动了。“在研究中心工作的时候,我也曾尝试成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但实践中发现了不少阻碍成果转化的问题不容易逾越。如果和企业合作,共建一家专门从事杂交水稻品种成果转化的公司,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后,企业方同意了邓启云共同成立子公司的想法,并承诺只占股49%。而对下海进行成果转化颇有信心的邓启云,不仅技术入股企业,还为企业带来了入股资金,总占比51%。“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有前景的。并且,大投资方颇有胸怀,没有追求绝对控股,也是为了在后面的成果转化决策中,让更专业的内行人有更多的话语权。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邓启云说。

    顺畅转化助小企业年收入过亿元

    就这样,一场基于成果转化的合作诞生了。2012年,以邓启云为首席科学家,致力于超级稻技术研究、推广、服务的专业化公司——袁创公司正式成立。在这家“自己做主”的公司里,邓启云带着头脑中“储存”的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和自己的技术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了企业成果转化的工作中。

    在创世纪种业公司的杂交水稻育种田核心资源库里,经验丰富、“火眼金睛”的邓启云,很快就淘汰了其中比较差的材料,挑选出优质的父本材料,作为给自己研创的母本材料Y58S挑选的“好丈夫”,经一系列遗传改良,先后培育了Y两优900、Y两优800等7个品种。其中,Y两优900助力袁隆平院士成功实现第四期超级稻百亩连片1000公斤攻关目标,截至目前,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保守估计,已助力粮食增产超10亿公斤,帮助农民增收25亿元。

    有着丰厚的成果,顺利的转化渠道,从2012年成立至今短短6年多时间里,袁创公司净资产实现成倍增长,年收入过亿元。“在袁创公司的平台里,很多成果转化的路障都不存在了,但仍需要‘更进一步’的大空间。下一步,我们将逐步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成果转化制度,进行原始材料创新、目标性状针对性改良和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我们也会汲取之前摸索的转化经验,同步进行产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同时,还将同步进行规模化制种技术体系、栽培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等。这样,成果转化会更迅速。”邓启云踌躇满志。

    记者手记

    种业强大急需化解多重“尴尬”

    种业被定位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但该领域存在着原始创新艰难、成果转化不易等问题。以成果转化为例,种业内忧外患颇多,“尴尬”重重。

    让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到”企业成为实际应用,有着诸多操作障碍;科研院所的安逸,也让不少科研人才不愿去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工作。此外,知识产权侵权猖獗,维权艰难,严重打击原始创新积极性,也间接影响成果顺畅转化。

    业内专家认为,要想真正促进成果转化效率,国家需要“放管服”结合,从种业发展的本源抓起。“放”就是要减少直接干预市场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管”则是要加速品种权保护立法,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种业执法部门的维权意识和技能,严厉打击“套牌”、侵权行为,激活原始创新积极性;“服”是要强化市场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农技干部对种业终端种植管理服务能力,建立农业灾害快速分析处理体制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将种业企业从纷繁复杂的非种子质量纠纷中解脱出来,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地聚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推广应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