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张培冬:让极寒之地长出热带香蕉
张培冬(右)为农民传授香蕉种植技术
路霞摄

特有范儿

路 霞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随着“两节”的临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市民们开始为自己的假期进行着筹划。近日,这里的人们得到一个好消息:再过两个星期,在呼和浩特赛罕区的采摘园里,市民们可以欣赏到长势正旺的香蕉树,采摘到新鲜的香蕉。在此之前,这在地处塞北的呼和浩特是闻所未闻的。

    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香蕉树在塞北的极寒之地开花结果,当地是怎么做到呢?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得不提该种植技术引进人、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张培冬。

    没有什么不可能

    张培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直从事设施农业蔬菜种植,然而同时,张培冬也是一个喜欢挑战和尝试新事物的“80后”。在从事了多年蔬菜种植后,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开始“不安分”起来。

    2014年,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张培冬成功应聘成为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从那时起,除了自己种菜,他同时担负起了为周边菜农提供技术服务的任务。

    “接触了更多的农民,接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之后,我的眼界也开阔了,逐渐体会到了‘创新’的真正含义。我发现,‘创新’不是某些领域的专利,农业要想发展好,更需要创新。”张培冬说。

    多年的发展让赛罕区有了较为雄厚的设施农业基础。这里拥有大量的、种类多样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另一方面。丰富的种植经验和过硬的技术,也让张培冬有了做出新尝试的“底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培冬在自己的大棚里招待了南方的几位朋友,有人告诉他:你的大棚里能种香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培冬记住了这句话。

    张培冬总结说:“其实种大棚,玩儿的就是一个温度和湿度,这两个东西玩儿好了,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可能。”

    只考虑了几天,张培冬说干就干,只身去云南寻找和引进香蕉树种。

    不打“无准备之仗”

    张培冬是这样一个人:看起来大大咧咧、风风火火,实则心细如发。这一点,从他的行动就可见一斑。

    当家人朋友纷纷反对他这种看似不可能成功的决定的时候,张培冬已经开始探索和自学香蕉的种植技术。

    “将热带植物的种植技术引到我们这里,绝不能照搬照抄,要总结出一套冷凉地区种植热带植物的技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需要用实践来总结经验。”张培东告诉记者。

    首先,张培冬按照树种的高度和地利要求,将自己的两个用于种植香蕉的大棚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将热带植物搬进大棚的第一步。

    2016年春天,在带回两棚香蕉树种的同时,张培冬还从云南带回了详细和完整的气象资料、温湿度数据,边试种、边参考。由于准备充分,张培冬大棚里的香蕉树很快扎根生长,一年之后开始开花。

    张培冬回忆说:“试种的时候为什么要拿出两个大棚?因为经过学习和探索,我确定了两套温度湿度不同的种植方案,而哪套方案能成功,只有试过才知道。也就是说,这两个大棚,至少有一个是肯定要失败的。但是反过来想,这种方法是获得成功、取得经验的最快捷方法,我必须这么做。”

    事实证明,张培冬的思路是正确的。第一棚香蕉由于温度过低而遭受冻害停止了生长,第二棚香蕉长势旺盛。张培冬迅速作出判断,将第一个大棚的棚温进行了调整,实现了“亡羊补牢”。

    将种植经验推而广之

    走进张培冬的大棚,五米多高的香蕉树果繁叶茂,置身其间,有种瞬间穿越到热带雨林的神奇感觉。

    张培冬的香蕉熟了,黝黑的皮肤掩饰不住他内心丰收的喜悦。“改良土地、浇水、种植、除草、剪枝口,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5℃至35℃之间……”说起在大棚里种香蕉,如今的张培冬显然已经成了行家。

    将香蕉种植引入塞北有什么意义?张培冬告诉记者两件事。首先,北方不产香蕉决定了北方人吃到的香蕉都是“放熟”而不是“长熟”的。也就是说,香蕉从原产地起运的时候都是绿色,而不是成熟的黄色。“长熟和放熟的香蕉,口感和营养是有很大区别的,我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北方人也能吃到新鲜、成熟的香蕉。”

    其次,据张培冬总结,大棚香蕉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的发展优势,效益十分可观。“由于存在风险,大家都不愿意做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作为科技特派员,我本身有这样的责任。我用自己的成功试验告诉大家,这个东西可以搞,而且肯定能搞好,这才是我最初做出决定的根本原因所在。”张培冬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