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3日 星期四
教授不出校门,老板不出厂门
南京“霞科行”为千项科研成果“找婆家”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张 晔

    教授不出校门、老板不出厂门,就能实现双向实时合作,从而打造“永不落幕的技术市场”……近日,江苏南京市栖霞区技术转移一站式服务综合体“霞科行”正式上线,本地企业动动鼠标键盘,就能在全国各地的高校“淘宝”。“霞科行”技术转移平台通过政府搭台,专业运营商和中介服务机构驻站服务的模式,以“市场之手”加速产学研合作。

    试运行短短两个多月来,“霞科行”已收集企业需求188项、科技成果3478项,签订在线交易合同28项,金额1400余万元。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孙冶东表示,依托“霞科行”技术转移平台,将让高校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迎来共赢共生的良性循环局面。

    别让科研成果“好看却吃不着”

    科技成果与实物资产相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不及时转移转化,一旦被新的成果取代,将分文不值。但在过去,高校的专利成果如同橱窗里的苹果,好看却吃不着。我国高校科研每年申请专利20余万件,授权专利10余万件,但是专利转化率只有2.4%。

    一边是高校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一边是企业难以找到能迅速进行转移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那么,网上对接交易平台能否帮助企业到高校掘金呢。答案是肯定的。

    南京力旷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慧是该市场的第一批受益者。在“霞科行”的帮助下,今年7月他的公司与南京邮电大学签约联合研发智能化设备及系统,从发布需求信息到签约完成,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江慧介绍,以往他也曾跑高校咨询或找政府职能部门打听,但效率太低。他还曾多方找寻技术市场,但多数市场仅负责发布信息,缺少专业咨询、专人跟进、配套服务,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江慧说:“这次花30万元搞定了我们一直渴求的科研产品,公司和具体对接人还有奖金拿,这样的市场怎能不受欢迎?”

    政府不再只当“包打听”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服务,一直是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在过去,政府部门习惯于在校企两家之间当“包打听”的工作模式,只是寻找学校或者企业对某一技术成果的转化需求,服务形式和手段单一,信息数据有限。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该区今年在仙林高创中心建立了栖霞区技术转移市场“霞科行”,这个线下服务大厅具备评估、发布、查询、撮合、交易、路演、中介、金融服务等多项功能。

    同时,栖霞区陆续出台了系列科技政策。今年该区科创专项资金增至2亿元,截至目前已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等兑现了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在“霞科行”平台上交易成功的项目,办理流程中涉及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均可获得额度不等的奖金,以激发各环节的积极性。从“支持单个科技项目”到“支持一个创新生态”,栖霞区在探索成果转化的路上走出了新脚印。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政府搭好台,企业来唱戏。

    记者了解到,“霞科行”由政府组建并予以一系列政策支持,具体运作则交由国内技术转移专业运营商、国内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科易网”来进行。

    企业派出科技专员,高校院所派出科技联络员,在“霞科行”这个线上互联网平台、线下服务大厅、市场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担当项目的实际对接人。科技成果转化成功,高校、企业、双方联络员都可获得政府提供的奖金……

    “学校的科技联络员收到了南京南炼宏泰公司的项目需求后转交给我们,因为这正好与我们团队研发方向一致。”南京工业大学老师刘志兵告诉记者,学校科研团队正在全力以赴开发这一转交过来的项目,预计11月底产品就能面世交付南炼宏泰。

    在“霞科行”系统内,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第三方公司也在为校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京超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李智慧介绍,8月中旬,他们已在市场内组织了一场面向企业和高校的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的培训活动。

    目前,“霞科行”已与19所高校院所成立技术转移联盟,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落户市场,“高校科技联络员”等5支专业技术转移队伍则拥有成员300多人。此外,40家中介服务机构也已签约入驻,实现了“三全一强”——全要素、全链条、全流程、强队伍的运营格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