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5日 星期三
我国运营商转型:向外求索不如反躬自省
本报记者 刘 艳

    第二看台

    美国两大电信运营商T移动通讯公司和斯普林特公司合并余波未平,近日沃达丰澳大利亚公司和澳大利亚TPG电信公司又宣布合并。

    为更好地应对5G的到来,也为顺应全球宽带网络和移动服务融合的大趋势,这轮并购潮正奔涌而来。

    南半球的“并购大戏”已拉开帷幕,在北半球,我国也频频传出运营商将迎来重大重组的“小道消息”,随即老生常谈的电信运营商转型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关于我国电信运营商重组的传言流出。这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国电信业的一种呼声。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尚无合并的可能,但在这个‘固移融合’的时代,运营商间的竞争已跨越边界,两家运营商都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9月3日通信行业专家刘启诚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步履沉重,“老大哥”转身难

    虽然我国电信市场已经历过数次大重组,但显然,重组无法破解电信运营商发展的瓶颈问题。从PC互联网时代迈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市场,转型成为我国电信运营商改变尴尬处境的主要出路。

    通信行业专家柏松说:“在功能机当道的时代,互联网公司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PC领域,电信运营商有着呼风唤雨的能力。运营商的传统业务有着外部几乎无法逾越的竞争壁垒,他们推出的增值业务,曾是大小SP(服务提供商)的钱袋子。”

    事实上,在那个阶段,电信运营商“老大哥”和互联网公司之间并非没有竞争。比如飞信和QQ。但这种竞争关系对电信运营商尚构不成致命威胁,可以说那时手机相关增值业务的红火掩盖了发展危机。

    “从某种角度来说,苹果手机的出世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之间井水不犯河水的‘融洽关系’。iPhone的问世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序幕,智能手机的兴起逐渐削弱了运营商的掌控能力,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有了真正的交锋。”互联网行业独立分析师陈金玉说。

    而我国电信运营商并非缺乏敏锐的嗅觉,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曾先后开展了移动互联网业务。

    柏松说:“无论是拓展互联网业务,还是向移动互联网转型,至今未见电信运营商成功转型的案例。不止中国,全球超过200家电信运营商谁也都没折腾出个像样的互联网产品。为什么?内因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业务的拓展上,运营商需要瞻前顾后的事很多。”

    陈金玉说:“互联网的机会点往往稍纵即逝,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即便后来者有更好的产品、有更大力度的投入,只要市场先入者、占领者不出现战略失误,后来者基本都没有机会再成功占领市场。”

    柏松说:“不得不说,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不是一个‘物种’。不仅是电信运营商,传统型企业即使看到了互联网新的业务机会,也未必抓得住。因此,全球不少电信运营商在向互联网企业学习、转型中一度失去了自我判断力。”

    梳理业务,重构研发生态

    身上过多的“束缚”,或许是运营商难以“转身”的原因之一。

    能否让“老大哥”轻装前行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电信行业的老话题——网业分离。网业分离模式指的是,将骨干网、接入网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网络交由政府企业垄断经营,数据业务等竞争性业务由社会企业运营,实行自由竞争,同时业务运营商向网络经营者支付接入费用。部分国外运营商已开始尝试这一模式。

    柏松说:“这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基础网络这一重要垄断资源的剥离,可以更为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但也存在分离后因交易成本的增加而使电信行业发展效率降低的风险。”

    “电信运营商谈转型,与其跟随、仿效,不如重新梳理、优化自己的业务。”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云网翼选”项目总工程师史凡对科技日报记者说,电信运营商以往都是“买设备—建网—提供服务”,使用的是标准技术、标准设备,提供的是标准产品和标准服务,经营模式中“销售”的色彩更浓。“这种模式让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商、服务商、客户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甚至内部一线前端部门和后端科研机构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史凡建议,运营商可将研发工作前置融入到业务、运营各环节,同时建立全链条共同参与的新型研发生态,打通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发展的各个关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