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30日 星期四
江苏:体制改革激活创新创业“最强大脑”

    本报记者 张 晔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这个暑假,与往常一样,安排好学校的工作,太原科技大学教授马立峰收拾好行李,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的江海机床集团。从山西太原到江苏海安,这段横跨1000多公里的行程,马立峰每个月都要跑上一两趟。

    因为马立峰还有一重身份,他是江苏面向全国选聘的“企业科技副总”。就是在与江海集团的合作中,他设计完成了世界首台液压双边滚切剪。2017年,江海集团销售额达4.8亿元,其中和太原科技大学的合作成果就贡献了近3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创新始终是江苏发展的“先头部队”,每每研究出台各项新政与制度,均是围绕如何突破创新堵点、提升创新效能。近年来,江苏先后涌现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县域科技体制改革为试点的常熟市和海安县等典型案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改革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活了创新创业“最强大脑”。

    4个月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所,以2100万元的价格将“大叶片”技术转让给中车集团。研究所一改“奖金加绩效”的传统分配模式,将净收益的70%给了研发团队。拿着这笔钱,研发团队成立了子公司,将技术成果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反而为研究所带来了更大收益。

    “我们感觉是找了一双更合脚的鞋,找到了一个更合乎我们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模式。”副所长李进仪笑着说。

    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凭借“项目经理”“一所两制”等新模式,省产研院5年吸引68位全球顶级的科学家和771位高层次人才集聚江苏,转移转化技术成果2632项,孵化创新型企业490多家。

    “科技副总”是江苏首创的引导企业柔性引进科研人才的机制,主要从全国高校院所引进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2013年启动至今,已有来自全国300多家高校院所的2500多名专家教授来到江苏、深入企业,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这些专家教授不仅直接为企业服务,还当起了“科技红娘”,根据政策规定,任期中促成高校与企业之间成果转化,还可按技术经理人待遇给予1%的奖励。通过政策优化,“科技副总”的申报一年比一年火爆,今年起不再给予资金奖励,申报数竟然翻番,达1074个。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时强调,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要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江苏,向来以实体经济见长。2017年,全省制造业总产值超16万亿元,约占全国1/8、全球3%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省。自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口号以来,江苏始终围绕如何让产业攀上“微笑曲线”高端做文章。

    2006年,当许多城市还在比拼招商引资和工业产值的多少时,苏州工业园区却与中国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共同出资创建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2016年,全球首个纳米领域的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在园区开工启动,引发了整个科学界的关注。此外,园区内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纳米城”,并被美国学者评为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纳米产业未来应用空间巨大,但出成果比较慢。十年培育一个“慢”产业,出不了政绩,赚不了“快钱”,但苏州工业园区认准了这是一个好苗子潜力股,久久为功、笃定前行。

    据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依托产学研共同体,江苏在纳米、超级计算、生命科学、太阳能光伏、物联网等领域,已有一批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居国际前沿。

    “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介绍说,过去科技创新过多地依赖政府构建的“人工生态”,现在更多地是依托市场自发形成的“自然生态”。目前,江苏正重点实施“一深化四提升”专项行动,其中“一深化”就是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和科技投入评价机制,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形成合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