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创新之路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东侧,每当旭日初升,一幢192米的地标性建筑便与蓝天白云映成一片,格外耀眼。
它的“光芒”不仅来自于这幢46层镜面高楼,更来自于“中国—欧洲中心”的角色定位——尽管地处西部,但它却能够与全球创新“步调一致”:目前已有德国巴伐利亚州四川办事处、法国城市联合会、中英智慧质量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等48家来自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事机构在此入驻。
从古时“茶马古道”起点,到如今正成为西部内陆腹地的开放新高地。5年来,四川正不断“向南向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构建全方位创新开放体系。
与全球创新创业“同频共振”
在成都诞生的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老外HERE”,从创业之初就充满“国际范”。该平台于2014年由中国、法国、英国等不同国家,平均年龄仅30岁的7位年轻人创办,目标则是为外国人在国内找工作提供帮助。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全球的创新步伐愈发一致,比如成都,来自全球的研发制造、生物医药的人才正在聚集。”该平台招聘部顾问乔丹·冈萨雷斯说。
不仅是创业团队的跨国融合,双创平台的新契合点和新机遇正在四川涌现。
2016年欧洲排名第一、全球分布最广的创业加速器SBC首次进入中国,便选择了与国内首家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天府新谷合作。SBC中国首席运营官冯锦月说,成熟的产业生态圈、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国际化环境,都是选择落户的原因之一。
“更高效地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也需要制度创新进行推进。”成都高新区改革创新局副局长贺凯丰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成都高新区带来的“巨大红利”。
去年5月,成都高新区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创新产业园、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园等全球22家科技园共同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并启动了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先后启动了中国以色列创新中心等多个园区间合作双创项目,成都高新区的海外“朋友圈”正在逐渐扩大。
让世界了解“中国技术”
就在8月8日,波黑斯坦纳瑞300兆瓦CFB(循环流化床技术)燃煤电站顺利结束了为期2年的质保运行。
该项目从诞生起就创下了多个第一:它是中国大型电站设备首次进入欧洲,是我国自主研发的300兆瓦亚临界CFB锅炉首次出口海外并成功投产,也是我国企业首次按照欧洲标准执行完成的锅炉项目。“锅炉的设计、制造、检验等标准均采用国际标准,并通过GE认证。”东方锅炉副总经理霍锁善说。
“中国锅”能否烧“外国煤”?是该项目的技术考验之一。为向世界展示出重大装备制造的“中国态度”,为走出去积累更多技术基础,东方锅炉在研发阶段硬是将200多吨波黑褐煤运回国内进行试烧研究及脱硝、脱硫试验,全面掌握其燃烧机理、着火特性、污染物排放特性等关键数据,最终设计出一套高标准的崭新锅炉方案。
“在我国重装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技术是否够‘足够硬’、质量是否‘顶得住’是关键,要让更多的合作伙伴认识和了解‘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永智对此深有感慨。
从“引进来”聚集全球创新资源,到“走出去”参与全球发展,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正稳步推进地处西部内陆腹地的四川,成为西部开放新高地。据成都海关统计,今年前7月,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值达866.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3%;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11亿元,同比增长25.7%,进出口总额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