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区 |
天仪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测试 |
改革开放40年 高新区第壹档案
不久前,一款全球首创的柔卫甲柔性防爆“神器”,悄悄“潜”入了长沙高新区,并在这里成功实现了产业化。这已经是同一个月内,长沙高新区轻松收入囊中的第三家军民融合企业。
30年摸爬滚打,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的长沙高新区“吸粉”企业和人才的技能早已炉火纯青,构筑起汇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如今,综合实力位列国家级高新区第13位、创新能力稳居前十的它,已成为长沙乃至湖南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并成功晋级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梯队”。
摸着石头过河 建起“没有围墙的高新区”
1988年,长沙高新区开始开发建设。那时,它还是一块无马路、无企业、无人问津的黄土地。
凭借着政策优势以及高效的工作作风,到1993年底,已有40多家高校院所来这里创办了400多家企业,长沙高新区迎来了第一轮的飞速发展。不过,问题也很快出现了:园区成功孵化了大量项目,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解决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问题。
“当时的高新区只有18.6平方公里。”长沙高新区原党委书记易宇欣回忆说。一边是孵化出的企业能享受高新区的政策却没壮大的空间,另一边则是长沙市各区、县争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却因不在高新区内而无法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有空间没政策,有政策没空间”的“尴尬”,让管委会“很心塞”。
“如今高新区‘一区四园’之一的隆平高科技产业园,积聚了湖南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还‘藏’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他们手里都攥着丰富的可转化的科研成果,但在当时,却不能享受高新区政策,是典型的‘有空间没政策’的区域。”易宇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这两难不突破,引进大项目大企业都是纸上谈兵。”
在那个全国各地都在尝试改革的年代,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没有可供模仿的经验。
经过反复求索,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发现,在当时大环境下,想直接扩大土地范围,难度大、耗时长,不增加原有面积、灵活调整政策适用范围才是最佳选择。1997年底,在总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不变的前提下,长沙高新区提出的,由市内政策区与麓谷、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构成“一区四园”的方案,获国家科委批准。就这样,我国最早的一家“因陋就简、就地起步、集中管理、分散经营”“没有地理围墙”的高新区诞生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灵活处理的举措,的确为长沙高新区的发展赢得了宝贵时机。此后,长沙高新区先后涌现出了中联重科、远大集团、三一重工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成功实现了“增加产业发展空间,扩大政策覆盖面”的发展初衷。
扮演专业推手 让科技型企业“想贷就能贷”
8年前,两张办公桌,3个人,长沙岱勒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瞄准了新型高科技环保切割工具的“蓝海”。然而,他们很快就遇到了难题。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生产金刚石线的企业,仪器设备都是自主研发,非标准制式,无法评估,无法抵押贷款。”岱勒新材董事长段志明回忆了企业起步时无物可抵的困境。
不过,幸运的是,这家企业没多久就迎来了长沙高新区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政策。通过申请浦发科技银行的“科贷易”,仅一个月,就顺利获得了500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在这笔“救命款”的支撑下,这家国内领先的金刚石线制造商如今已成功登陆创业板。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存在固定资产少、投资风险高、贷款抵押物不足的融资难点,为此,我们主动与商业银行、担保等机构及风险资本、民间资本合作,破解他们的融资难题。”现任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谭勇说。
作为我国首批3家“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园区”之一,长沙高新区在科技金融方面的动作一直有声有色。为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园区设立了湖南省首批科技银行,出资成立了国有控股的科技担保公司,与8家银行、3家担保公司签订风险补偿资金合作协议,由园区承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0%的信贷风险,支持企业“想贷能贷”,引导银行“敢贷宽贷”。同时,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支持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分散科技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截至目前,园区已聚集了15家银行、10家融担公司、9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园区300多家中小微科技企业发放无抵押纯信用贷款10多亿元,支持其他各类贷款近200多亿元。
为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长沙高新区还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征信评级工作,推进“以信用促融资”。去年9月,作为全国高新区信用联盟首批发起单位之一的长沙高新区,上线了“信用麓谷”平台网站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收集了园区近2万家企业数据,归集了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增长潜力等8大类实时更新数据。
深挖军民融合 下一个千亿产业蓄势待发
天仪研究院在此诞下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景嘉微电子成功研制出国内首颗具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形处理芯片;长城银河发布了我国首台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军民融合产业,是长沙高新区的一大亮点,也是其着力打造的新千亿产业。
为发展好该产业,长沙高新区相继出台了《长沙高新区承接国防科技大学军民融合项目入园及引进转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和《长沙高新区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仅今年,就有国防科大16位转业人才入选园区“555人才计划”,78人入选“国防科大转业人才”。
“我们考察了超过10个国家级开发区,基于长沙高新区优越的产业发展和智力支撑环境,以及高效的政务,决定将我们的重点战略项目布局长沙。”谈及选择长沙高新区的原因,与柔卫甲柔性防爆项目同时签约进驻的泰豪军工集团总裁蒋明庆说。
截至目前,长沙高新区已集聚120余家军民融合企业,并打造了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芯城科技园和中电软件园3大军民产业园。
其中,中电软件园里还诞下了我国北斗领域首个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卫星导航仿真与测试开放实验室(北斗开放实验室)”,成立了全国首个北斗开放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并由此引来了湖南省80%以上的北斗导航企业。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率先发展,在芯片研发、军事应用、工程机械定位、邮政物流导航、智慧城市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并承载了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授权监测中心,建成了北斗(长沙)卫星导航产品检测中心、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开放实验室,构建起了一个北斗导航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