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30日 星期一
四川:向科技体制改革要活力
本报记者 盛 利
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实验室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40年

    区域力量

    四川科技体制改革,步步都踏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点上,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时隔9个月,很多人仍对去年轰动全国的一则新闻记忆犹新。

    作为四川大学最大金额的创新药物成果转化项目,魏于全院士领衔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以作价入股方式落地转化包括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在内的7项成果,并获得了其中价值3.2亿元的作价入股股权。

    “学校拿出作价股权的90%用于奖励研发团队,这在过去难以想象。”魏于全说,跟过去不同的还有,这一由15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将全程参与这批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将成果“一卖了事”。

    改革开放40年来,不沾边、不靠海,缺乏区位优势的四川,围绕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两大问题,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将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到去年底,仅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已分割确权400余项成果,作价入股创办企业近6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30亿元。

    校院企地“合伙” 科技与经济不再“两张皮”

    1988年《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出台,要求“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

    这一年,三线建设期间四川的“人才流、技术流”得以释放,使同年筹建的成都高新区直接获益。

    1990年,成都高新区交出了第一份答卷: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万元;到2017年,这个数字增长了1万倍,达到1665.8亿元,卫士通、国腾、迈普、中电30所等一批国防军工背景的电子信息产业“探路者”横空出世。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科体改革大体分四步走:1978年至1990年,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1991年至1998年,确立科教兴川战略,实施千亿工程;1999至2010年,建设创新型四川,构建区域创新体系;2011至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步步都踏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点上,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四川大学张兴栋院士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他和团队开办的公司注册资金仅50万元。“工商注册时才发现,我们的公司在当时国内生物材料领域小得可怜,团队一度为未来能否顺利发展捏把汗。”他说。

    如今,像张兴栋一样的院士专家创业,将不再是“单打独斗”,他们的背后是整个城市的产业规划与创新资源的支持。

    从今年起,成都正围绕66个产业功能区布局,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地方的全新伙伴关系“城市创新合伙人”。“过去,成都校院企地合作多是‘高校供项目、企业做承接、政府给优惠’的单线条,而未来,校院企地将按市场规则融合成一个个发展主体。”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陈钢说,上半年校院企地“创新合伙人”签约项目已达227个。

    “我们围绕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加速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经济收入‘四个对接’,正构建科技经济融通发展新格局。”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说。

    据了解,去年通过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改革,四川已围绕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10项,带动社会投入近40亿元,预计将带动实现产值450亿元。

    先确权,后转化 科研人员彻底拥有“话语权”

    作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位“尝鲜者”,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黄楠研发的“新型心血管支架”项目,如今正在成都进行转化。学校将专利作价1500万元入股投资企业后,黄楠团队获得了750万元的股权。

    2015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打通成果转化通道”。2017年,《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在全国率先探索单位与职务发明人混合拥有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并选取20家国有高校院所试点。

    这项改革的核心,是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纯粹的国有改变为国家、个人混合所有,将“先转化、后确权”改变为“先确权、后转化”,以产权来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权属问题一旦突破,很多困惑迎刃而解。‘混改’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情况。”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说,科研人员与单位成为共同权利人后,在成果使用、转让、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科研人员将彻底拥有“话语权”,也使“三权”改革顺水推舟。

    “产权界定越明确创新的效率就会越高,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要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刘东说,开展“混改”试点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老大难”问题。

    一组对比数据展现了“混改”为西南交大带来的变化。试点前,学校从2010年到2015年间仅转化职务发明专利14项、收入158万元;试点2年后,学校已完成176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成立16家创业公司,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0亿元。

    军民深度融合 打破“军转民”“民参军”藩篱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强省,四川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军工科研生产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打破“军转民”“民参军”藩篱,是四川科研体制改革的另一主题。

    上世纪80年代末,“长虹”从一家的军工企业“转身”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彩电品牌企业,“从收音机到电风扇、微波炉,什么能赚钱就生产什么,总之就是为了活下去。”老员工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2000年9月,中央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四川探索军民结合新路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15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打通军民深度融合“通道”正是改革重点任务。

    长虹“军转民”并非易事,想要“民参军”更是难上加难。保密认证、“军标”认证、武器装备科研许可证……改革前,一道又一道的“门槛”曾让意欲“民参军”的创新企业望而却步。

    2016年,承载军民科技成果、资源交易和转移转化“桥梁”作用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绵阳诞生。

    依托该中心,从事新型二、三极管和LED应用产品研制的四川蓝彩电子科技不到100天时间,就通过了“军标”认证,这在过去可能需要几年。

    围绕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改革“大文章”,四川还建立了“省部军”联合推进机制,创建军用技术再研发项目库、军转民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成立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等。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也正积极推进。

    截至去年底,仅通过推进军品科研生产市场准入服务改革,四川全省获得军工保密资质的军民融合企业已达566家,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的单位已超过600家。四川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子。

    变科技的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不断深化的四川科技体制改革正为治蜀兴川事业,为四川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贡献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