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灵科技设计合伙人嘉斌介绍Luka Baby受访者供图 |
“80、90后”们用复读机听磁带、学英语,“00后”们用故事机和点读笔,而“10后”们,应该有不同的选择。
创业故事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发布第一款产品9个月后,2018年7月,成立近两年的物灵科技在北京召开了首场发布会。
整个会场都按照Luka的形象搭建,萌得不像科技公司的手笔。Luka是物灵科技旗下的绘本阅读机器人,长得像只卡通版猫头鹰,有一双极大的“眼睛”。
“我们要给大家呈现一场有灵性的发布会。”物灵科技CEO顾嘉唯常提“灵性”一词。一句话概括“灵性”,就是“有生命、有温度、能进行双向互动”。
物灵的每款产品都有自己的角色,还被设计师赋予了故事线。“我们正在将人格化属性和关系式交互体验赋予更多人工智能产品,让它能完成与人类间更舒适的交流,从而真正实现‘点物赋灵’。”顾嘉唯说。
从复读机到故事机再到Luka
那根“点物赋灵”的“金手指”,就是伙伴式关系交互——LingUI(UI为用户界面的简称)。
基于LingUI打造的产品Luka是个“宇宙故事收集员”。截至2018年7月4日,它已能“阅读”市面上25571本绘本,以及3881本英文绘本。而且,已有10万家庭的孩子,在Luka的陪伴下读了5.4亿页绘本。
顾嘉唯技术出身,曾在百度和微软研究院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丁衣则是连续创业者,也是红极一时的智能硬件公司极路由的创始团队成员。
为什么这次创业时,他们选择先从Luka做起?
丁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单纯做智能硬件,可以有足够出货量,但产品黏性不足,公司会沦为一家纯硬件公司。“没有人机交互,就产生不了付费流量入口的价值。”于是,当顾嘉唯、丁衣和东方网力董事长刘光决定在一起做点什么时,他们认为,必须要瞄准人机交互。
“我们认为,打造这套关系式交互,是属于真正智能时代原住民最好的交互方式。”顾嘉唯说,不同年代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带着时代烙印的教育类产品的陪伴。“80、90后”们用复读机听磁带、学英语,“00后”们用故事机和点读笔,而“10后”们,应该有不同的选择。
物灵科技曾通过脑机接口产品,测试孩子在几个场景中的脑电信号,比如看卡通片、听故事、读绘本等。他们发现,孩子在听绘本故事时的专注度很高。“他不是简单地在听,而是在和家长或者和机器人发生互动,他在想象。互动式阅读习惯的培养,能够锻炼孩子的抽象思维,培养出他们讲故事的能力。”顾嘉唯说。
当然,Luka并不能替代真正的亲子阅读。脑机接口的实验也表明,孩子和妈妈一起读绘本时,脑电活动最为活跃。悠贝是一家推广亲子阅读的专业机构,其创始人林丹说,过去一段时间,她至少遇到了10款主张为孩子阅读的智能机器人,但最终选择了与物灵科技合作。“我看中的是它给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温暖,它给父母教育提供的支持。”
让孩子和机器人交互时忘掉科技
5岁的女孩玲玲展示了她和Luka之间的互动。
玲玲拿出一本纸质版绘本,放在Luka面前。它的大眼睛骨碌碌向下转,仿佛真的是在看。当然起作用的,其实是Luka额前的摄像头。
“我们想通过这个简单的设计,让孩子忘掉科技。”物灵科技的设计合伙人嘉斌说。
Luka能在几秒内识别出绘本封面信息,然后,它换上一副口吻给玲玲讲故事。
绘本上通常只有图片和简单文字,但Luka会奉上一出有语调变化、有情景音效的“大戏”。故事“活”了起来。通过图像结构化,Luka能理解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计算机视觉能力,Luka能随着玲玲手中书页的翻动,逐页将故事道来。
物灵科技还在7月份一口气发布了两款新品。
在儿童接触陌生事物的初步阶段,最符合直觉的互动方式便是用手指直接“指指点点”。新品Luka Hero就搭载了“点读”功能,让纸质书也变得可交互。“这个功能看起来简单,但对图像识别能力有很高要求。”顾嘉唯介绍,Luka Hero要认出眼前出现的是“手指”,要判断出手指指向了什么地方,如果手指对文字内容有遮挡,它还要能自己“脑补”。
另一款新品,叫Luka Baby。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轻巧、便携,能放在手心。虽然身形小,但这是一个“戏精”——“它拥有全世界最有灵性的点阵表情”。嘉斌说,在Luka Baby那8×16的LED点阵屏上,可以变幻出140多种表情。它有时欢呼雀跃,有时聚精会神,有时还耷拉着脑袋。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设计团队也很清楚,孩子未必能安静坐着听绘本。让Luka有生命感,被孩子喜欢,它才能成为孩子信任的伙伴。
一般技术公司会在发布会上展示产品参数,但在参数之外,嘉斌还展示了Luka和Luka Baby所生存的“世界”。“在产品雏形阶段,我们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它们的角色。Luka Baby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它有没有要好的朋友,它有没有伤心的故事。”设计团队专门打造了属于Luka系列产品的原创绘本内容。在嘉斌看来,这些绘本既是说明书,也是孩子和Luka产生情感连接的第一步。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用户反馈的一个小细节。团队赋予了Luka一个实现起来并不难的功能——当孩子把Luka拿起来,触发其体内陀螺仪时,Luka会奶声奶气地问道:“我们去哪儿?”有用户告诉他们,当时自家孩子非常自然地回了一句:“我们去团结湖公园。”
嘉斌感慨,孩子真的感到Luka是有生命的,这就是他们要追求的“灵性”。
要做人工智能时代的“苹果”
不过,“语音对话”并不是Luka的主打功能。它能读绘本,能带着孩子读英语,给孩子讲故事、放歌曲。
物灵科技听过太多关于Luka与智能音箱的对比。他们也想得很清楚,现在不做智能音箱,或者说,他们和智能音箱选择的是不同维度的赛道。
虽然是技术出身,但顾嘉唯表现得很务实。“智能音箱的问题在于边界不可控,用户对它的预期非常高,但是这一预期很难实现。” 所以,物灵科技并不纠结于语音技术,也并不追求所谓的“多轮对话”。顾嘉唯坦言,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干”,关键是看能否用成熟、可靠、稳定的技术找到市场,获得客群,为用户提供价值。
“每年业界都在喊所谓的消费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元年,喊了不下5年。但今天市面上可以产品化的消费机器人,只有扫地机器人。”顾嘉唯说,要让一款人工智能产品进入家庭,它要满足的是刚性需求。而物灵科技找到的刚需,就是陪伴和教育。
近日,物灵科技宣布其获得了1.5亿元的Pre-A融资。顾嘉唯在公布这一消息的同时坦言,他们不想做一个纯粹在AI风口浪尖上浮沉的融资型公司。“我们希望产品能好卖,形成正向的数据循环和资金循环,做一家能自造血的AI to C(消费者端)公司。”今年他们预估的销售量是50万台。“夸张点讲,我不认为创业公司中,在to C的人工智能产品上有卖得过我们的。”虽然模仿者众多,但丁衣挺自信。
下一步,物灵科技会向K12教育领域发力;再之后,物灵科技想让更多有灵性的人机交互产品走入人们的生活。谈到公司的“对标”,丁衣直言:“短期来讲,我们是一家重视产品体验和品牌的公司,最像的是‘大疆’;而从远期来看,我们要做人工智能时代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