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的一番话引发网友热议。他说,该校一名大学生因创业挂科7门,学校经研究让他如期毕业,还推荐他为省级优秀毕业生。该副院长表示,在创业学院,学习好是好学生,创业成功是更好的学生。那么,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学业和创业究竟哪个更重要?
正方
挂科高职生评优秀 恰体现因材施教
杨三喜
“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也决定了它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以‘创’立校,目标是建立一所创业型大学。从这一点来看,创业成绩出众的学生受到表彰并不意外。高校固然不是‘职业培训所’,但面对具体情况,也不宜一概用凌空的教育理念来评说。”
近日,一位挂科7门的学生成为关注热点。他究竟有没有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所在学院副院长那番介绍学校重视创业的话,却招来了不少批评。批评者普遍认为,让挂科7门的大学生毕业就已经是“开恩”了,还推荐评优秀毕业生是鼓励创业过了头。这种做法将对学生产生误导。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实战更重要,如果创业成功,还能够创造就业岗位,也应该是优秀毕业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讨论这名学生应不应该被评为优秀毕业生时,先得弄清楚一些背景。那就是,这名学生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高职院校,而不是普通本科院校,更不是研究型高校。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也决定了它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该校所在地义乌,本身就有着很浓的创业氛围,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以“创”立校,目标是建立一所创业型大学。从这一点来看,创业成绩出众的学生受到表彰并不意外。
关键在于,对于创业学院优秀毕业生的评定,是否可以降低学业要求,甚至降低到7门不及格的程度?如果降低到这个程度,会不会带来恶劣的示范作用?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又陷入了冲动和义愤当中。上述创业学院副院长在介绍这个案例时是这样说的:“在学生的创业路上,学校的政策是非常给力的。在政策推出之前,有一个学生,他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如果仔细分析这段话,我们应该能知道这是鼓励创业政策推出之前的一个特例,而且是在学校研究之后的决定,并不是轻率的行动。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一个探索,虽然看上去有些出格。而政策推出之后的情形是“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甚至免考”。也就是说,随着学校鼓励就业政策的出台,应该不会再出现类似的学业与创业之间的冲突。人们的一些担忧其实是多虑了。
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使命和目标,在对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进行评价时,也就应该用不同的尺子,而不是用一个标尺衡量所有的学生。高校固然不是“职业培训所”,但面对具体情况,也不宜一概用凌空的教育理念来评说。而对于一些高校看似“出格”的探索,我们更应该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持包容的态度。
反方
鼓励创业没错 但别走进价值观误区
朱昌俊
“它很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或学校,进一步强化‘创业成功是唯一的价值’‘只要创业成功,其他都不重要’的功利化教育观与成功观。而这事实上与当前遭遇诸多批判的‘成功学’是异曲同工,间接贬低传统意义上‘求知’的价值。”
7门课不及格,最后学校不但准予他如期毕业,还将他推荐为省级优秀毕业生。这样的案例,无疑与多数人的经验和价值认知形成了不小的冲突。当然,考虑到这一现象并非发生在一般的大学,而是一所高职院校的创业学院,该做法也未尝不是能够理解,这也是部分人赞成校方行为的主要原因。
但即便如此,校方的决定还是值得商榷。一个最直观的道理是,高职院校首先也还是一所学校,是学校就有它的基本操作规律和范式。比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与课程,并且最终通过相应的考核。这也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即它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场所,而是具有复合性的教育机构。
因此,一个学生因创业7门课不及格依然被允许毕业,或可以接受。但继续将之推荐为省级优秀毕业生,是不是就走得太远了点?因为如果创业表现可以完全抵消学习成绩,甚至还将这一现象视为优秀与榜样,那么,学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必须承认,当前不少大学的课程设计,都有与实践脱节的倾向。这个时候如果严格要求每名学生都完全按部就班,并进行统一标准的考核,确实显得呆板,也不公平。特别是对于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创业学生而言,很有可能扼杀他们创业天赋与积极性。但是,化解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校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优化考核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放大课程考核与创业之间的矛盾,也对所有学生都更公平。
置于当前整个的创业环境下来观察,对这起个案也应该慎重夸大其正面意义。不是说对于创业者不应该因材考核,但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在处理上确实需要更好的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不少学校都纷纷效仿创业可抵消学分的背景下,要避免这种极端情况形成一种错误的教育导向。
比如,它很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或学校,进一步强化“创业成功是唯一的价值”“只要创业成功,其他都不重要”的功利化教育观与成功观。而这事实上与当前遭遇诸多批判的“成功学”是异曲同工。诚如有网友指出的,这个事情不能简单说对错,但却能够代表高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化,那就是很有可能将创业成功等同于唯一价值,间接贬低传统意义上“求知”的价值。很明显,这样的价值观不但是功利的,也是短视的。
包容和鼓励创业没有错,给不同志向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出路也很有必要,但其前提应该是助推社会价值观的更趋多元与丰富。因此,也要避免和警惕鼓励创业滑向对于创业的过度甚至是狂热追捧,从而窄化社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