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
本报记者 刘园园
开栏的话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诚信体系建设与科技密切相关:一方面,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助力信息共享和全方位全覆盖的信用监测,为社会诚信构筑新的“堤防线”;另一方面,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术无信,科学的神圣殿堂定然礼崩乐坏。为了促进营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形成诚信风尚,科技日报特开辟“诚信建设万里行”专栏,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科研诚信整治、环保信用评级等多个角度,反映诚信建设经验做法、成败得失。
诚信是一种“软实力”。但要搞诚信建设,除了在道德层面和风细雨徐徐熏陶,恐怕还要来点儿“硬手段”。这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纷纷上阵,成了构筑社会诚信的新“堤防线”。
记者7月3日从中国民生银行了解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成为其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
中国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工作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民生银行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了数据分析决策和机器学习等平台。
在信用风险领域,这些平台可以提供反欺诈、贷后预警、催清收等数千个指标及数十个模型支撑。例如,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银行的风险数据,进行恶意客户的筛选。具体方法是通过历史上积累的一些黑名单客户,去扩散寻找可能是恶意客户的其他客户。这样在处理贷款申请时,可以对这些客户重点关注。
此外,民生银行科技大数据管理部开发中心何鹏介绍,民生银行从2014年开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2016年在手机银行上推出了虹膜支付,它们可以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客户身份的验证。
除了人脸识别、虹膜支付,声纹识别也可以为诚信建设助力。记者从科大讯飞了解到,这家人工智能公司联合中国银联、徽商银行推出了“声纹+人脸”融合认证个人转账应用。该方式将“声纹+人脸”的统一生物认证系统成功应用于金融安全领域,能够有效防范图片或视频回放的欺诈风险。
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我们每天都要“扫一扫”的小小二维码也在扮演重要角色。记者从华云数据集团了解到,该公司为一家产品包装生产企业提供数字服务,在原有包装上印制二维码,同时提供对产品的溯源和防伪查询服务。而这些溯源查询服务的背后,是云计算平台的支持。
“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在诚信建设方面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主任石新中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它们的应用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
石新中解释说,信用信息包含方方面面、多个维度,这就产生了大量的信用数据。分散的、人工的采集和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求。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提高了信用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同时可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对个人或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除了上述科技手段,石新中认为,区块链技术对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具有去中心化、共享和透明等特征,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我们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大数据等技术在其中提供了重要支撑。”四川绵阳诚信环境信用研究院院长欧阳评价说,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所产生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目前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在欧阳看来,高科技手段在诚信建设方面所拥有的潜力有待继续挖掘。在某些行业,信用信息还未真正形成大数据,同时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所蕴藏的便捷性在该领域还未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诚信建设方面的应用还需要继续摸索,只有真正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这些科技手段的作用。”欧阳说。
(科技日报北京7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