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3日 星期二
英雄莫问出处 人才不必都要“海归”
本报记者 俞慧友

热点追踪

    “我们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本土与海外人才,根据真实能力和水平来给予支持?对一名从未留学过,却愿意挑战重大科学难题的博士生,我们能否给他机会?如果他失败,如何正确评价他的学术和创新能力?”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科研所)克隆猴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该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提出了这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蒲慕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也莫问英雄出自何处,让更多具有创新潜质的年轻人在中国科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活力。他是这么说的,神经科研所也是这么做的。

    神经科研所“本土”博士刘真,是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父亲”。他亲手克隆的中中和华华,已移出暖箱,回归野生猴群。因克隆猴,刘真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不过,当年博士毕业时,他也一度纠结:究竟是选择继续留在导师课题组,还是去国外一流实验室做博士后?

    以刘真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去国外深造并不难。如果他在博士后期间,能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几篇论文,就能拿到一些“帽子”,再回国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尽管就克隆猴的研究来说,国外实验室并不比国内他所在的平台有更好的实验条件。但选择留下,一旦不能成功做出体细胞克隆猴,他将面临“一无所获”的窘境。并且,按“常规”,刘真博士毕业留所的“硬件”条件,也不具备当课题组长的资格。

    不过,蒲慕明的话,让刘真坚定了留下的决心。蒲慕明“拍板”,神经科研所招课题组长,只看能力,不看留学经历。最终,刘真留在了所里继续做博士后。在刘真他们之前,从未有人成功做出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刘真在克隆猴的科研路上,也着实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最后,他成功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表示,要想深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社会应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不仅要从观念上重视,还要给予人才充分发挥潜能的空间,破除其施展才华的各种阻碍,当然还要有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

    兽医王燕夫妇则是该团队“英雄不问出处”的另一典型案例。他们只有大专学历,但却是不可多得的技术人才。“猴子卵细胞资源非常稀缺,给猴子取卵的工作难度和强度,非常人可以想象。实验猴子都是散养,如果它们‘不配合’,那取卵简直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要让猴子配合,首先必须和它们交‘朋友’。”神经科研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说,王燕和她的团队,就能“神奇”地让上千只猴子配合地竖起尾巴,乖乖趴墙上接受注射。“学历不高,但王燕他们却是我们团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据说,孙强当年来神经科研所工作,向所长蒲慕明提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求将王燕夫妇和他一起“打包”,加入所里团队共同工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