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5日 星期一
在这里,新模式建起科创名城
——江苏扬州先行先试打造国家“双创示范”样本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朱雷霆

    江苏扬州,是一座拥有厚重历史的城市、一座宜居的城市。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扬州采访深深地感受到,如今,这里不再仅仅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同样也是国家实施“双创”的示范城市。

    近年来, 扬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已完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尤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双创示范”上,打造出了可供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国家“双创示范”扬州样本。

    打造“竖起来”的科技园——科技产业综合体

    2012年,扬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布局建设集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打造“竖起来”的科技园,重点发展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致力于建成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特别是2016年创成全省唯一的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城市以来,扬州坚持“兴城先兴人”,把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作为扬州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开工建设了华城科技广场、扬州智谷、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28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建成面积达409万平方米。目前,已有25个科技产业综合体投入运营,累计投入使用面积达297万平方米。

    在科技产业综合体内,已集聚各类企业2000余家,成功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2017年入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累计吸纳各类创新创业人才3.2万人,其中博士人才333人;引进科技创新机构141家;创成省级众创社区2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1家。

    今年,扬州提出按照新城“公园+”、老城“+公园”模式,拿出城市中最金贵、最美丽、最便捷的地块,再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综合体,契合扬州城市禀赋,大力发展以实验室为主要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打造“科技+产业+生活”的都市新板块,着力推动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四新”互动并进、融合发展。

    深化“10+2”产学研合作模式

    借智借力,是扬州打造国家“双创示范”样本的又一个成功经验。地处江苏中部的扬州,缺少理工科院校,更没有大院大所。为此,扬州大力开展“科教合作新长征”行动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与全国排名前十位的理工科院校以及中科院、中关村两大创新高地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10+2”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此基础上,扬州深入推进与大院大所的合作,摸排梳理智能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链及企业技术需求,瞄准相关学科领先的全国知名高校院所,组织企业走进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大、航天五院、西安光机所等大院大所,实现产学研金用的精准对接。

    扬州市科技局局长陈星如数家珍,通过深化“10+2”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大院大所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近2000项,总投资达30亿元。全市累计建立校企联盟968个,共建21家离岸孵化器,引进知名院校研创中心56家,柔性引进教授博士人才780余人,去年有133人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

    “今年起,扬州正深耕细作大院大所拜访合作,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研创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落户,为扬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陈星说。

    技术交易市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链

    在扬州市领导眼里,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须率先建好技术交易市场,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链。为此,扬州从企业需求出发,按照“线上线下结合、展示交易并重、平台团队共建”的思路,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的技术产权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线上,已整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5万项、企业技术需求1万多项,建立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实现技术成果供需双方全天候、便捷化的对接;在线下,已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展示交易中心,常态化举办瘦西湖创客活动周、科洽会、众创大赛、项目路演等活动,将科技成果引到了“家门口”。同时,还引进一批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建立起600余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形成了涵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的服务体系。

    今年,扬州把建设科创名城作为重振扬州发展辉煌的“主航道”。至此,扬州已建成涵盖1个国家高新区、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2个省级高新区、10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和1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的创新园区体系,汇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45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513家。去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首超100亿元,占GDP比重达2.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2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