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底,我从丹麦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到清华做博士后,然后就一直留在清华,将一个仅有几个人的团队发展到70多人,其中包括9名在站博士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感慨,博士后阶段的工作对他此后的学术生涯帮助很大,“我由此跳出博士阶段的纯学术研究,又没有教职的压力,可以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科研”。
从曾经的博士后到如今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欧阳明高说,博士后制度的实施,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在20日召开的“2018中国博士后制度高校校长研讨会”上,与会嘉宾纷纷表达了同样观点。
由李政道先生倡议,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我国建立了博士后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汤涛介绍,目前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经由最初的102家发展到300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达到3329家。在汤涛看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与会嘉宾也对我国博士后培养提出诸多建议。
清华大学副校长姜胜耀认为,应打造博士后人才品牌,解决博士后优秀人才发展问题。“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已经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接下来应考虑博士后职业发展需求,与国家各项人才计划相结合,打造博士后人才品牌。”他说。
他同时呼吁,要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例如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博士后经费投入,推进博士后公寓建设等;要进一步提高博士后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除了同样希望提升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的品牌影响力,复旦大学副校长周亚明还建议要兼顾区域协调发展,扶持东北地区高校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并提出要优化博士后基金资助结构,进一步丰富补充博士后站前资助和博士后突出科研成果奖励资助内容。
欧阳明高表示,希望在博士后人才考核和评比中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导师评价、行业评价等,逐步改变以单一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
汤涛则强调,做好当前高校博士后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处理好育人和育才的关系;落实以用为主,处理好培养和使用的关系;发挥主体作用,处理好学校和导师的关系;加大支持力度,处理好面上培养和重点支持的关系,更多地激发博士后的内生动力。
作为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代表,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刘永畅建言,提高博士后资助计划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比肩“洪堡学者”“玛丽-居里学者”等国外博士后奖励计划的国内青年人才培养高端品牌,严格控制入选人数和难度,保持长久竞争力,加强管理,制定考核和奖励制度,调动入选者的科研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