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14日 星期四
全面转化带来产业新模式
云岭牛要做中国“最牛”
本报记者 赵汉斌

第二看台

    云岭牛是我国科学家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个肉牛新品种。在新种推广和科技扶贫进程中,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将饲料研发、牧草新品种选育等科研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在草地畜牧业产业扶贫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通过公司+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方式,云岭牛养殖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扶贫农户8000余户,扶贫人数超2.5万人,加快了区域产业扶贫的步伐!”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必志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三十年几代人科研攻关

    云岭牛是经过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几代人三十年接力的结果,他们选取婆罗门牛、莫累灰牛和云南黄牛3个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形成体型外貌特征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新品种,它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耐粗饲和能生产出优质高档雪花肉等显著特点。2014年12月,云岭牛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的畜禽新品种证书。

    据黄必志研究员介绍,云岭牛肉品质高,不输于日本和牛,一头牛“吃干榨尽”,可以产生近20万元的价值。此外,云岭牛能够适应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环境,且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繁殖能力和生长速度,对南方冬春季冰雪天气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宜于全放牧、放牧加补饲、全舍饲等饲养方式,对体内外寄生虫等有较强的抵抗力。通过几年试养殖,具有较高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价值。

    新品种带动产业大转型

    为使科研成果得到全面转化,“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运而生,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凭着“科技魅力”,吸引了30余家大型肉牛养殖企业加盟。

    云南三江并流农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这些年,公司董事长欧锡均紧追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的科研进展,不仅是云岭牛的“超级粉丝”,也是云岭牛养殖的最大受益者。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公司已在云南普洱西盟县的5个乡镇建起了13个肉牛养殖小区,今年将具备1.2万头高品质肉牛养殖规模。届时,从单个企业养殖的数量和产值上,他将做到“全国最牛”。

    通过“云岭牛”养殖及配套技术服务,草地动物研究所累计推广云岭牛种牛7583头,冻精484.4万剂,扩繁及生产杂交牛249.2万头。根据云南省关于“云岭牛”产业化规划,每年还为社会提供优良种牛2000余头,解决“云岭牛”的市场需求,加大了新品种扩繁速度。

    产生经济效益近亿元

    在云南省科技厅支持下,成立了“云南省草地畜牧业创新团队”和“云南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重点对区域内大宗经济作物开展饲料化研究。

    云南省还引进了泰国孔敬大学梅塔·瓦那帕教授作为“云岭英才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合作开发可转化利用的饲料化产品。

    “原本是废物的秸秆茎梢,通过云岭牛养殖,真正能做到变废为宝,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农民增加了收入,还美化了环境。” 梅塔·瓦那帕教授说,成果转化为经济作物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开辟了新方法,为草地畜牧业产业发展打开了饲料供给新来源。

    到目前为止,草地动物研究所已累计服务山区、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养殖企业60余家,养殖肉牛1.5万头,通过开辟饲料来源、种植优良牧草、减少牲畜冬春死亡等技术措施的应用,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亿元,为产业扶贫带来了全新的模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