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星期五
要当高考赢家,科学素养必须好
在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考点,三名考生摆出“678”手势,寓意“录取吧”。
新华社发(郝群英摄)

    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课程标准框架便开始以科学素养为核心,但直到近几年的高考改革,才真正开始凸显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不难发现,各门高考课程均强调了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

本报记者 李 艳

    7日,又一年的高考开始了。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卷Ⅰ谈的是时代变迁、社会变化,要你把它们通通装进“时光瓶”;卷Ⅱ讨论的是战斗机为何应防护弹痕少的部位;卷Ⅲ与北京大作文均涉及生态环保……这些主题每一个都与科学素养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对高考,说是举国关注都不为过。特别是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上海、浙江已率先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启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今年起,还将有多个省份开启改革进程。

    可以说,大家都在不断地分析、琢磨,在新的高考改革体系下,具备哪些特点的人才将被选拔和重视。专家表示,尽管新高考的改革方向有很多,但有个核心问题要抓住,那就是科学素养被放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不仅考查知识,更注重思维方法

    “近几年的高考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革新人才选拔机制的迫切要求,在保证高考制度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创新思维、学科视野以及关注现实的能力与意识,其核心能力可以归结为科学素养。”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总结说。

    实际上,从2001年开始,我国的课程标准框架便开始以科学素养为核心,但直到近几年的高考改革,才真正开始凸显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中不难发现,各门高考课程均强调了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从而真正将知识、方法、思维、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要素融会贯通起来。

    不管是高考还是自主招生的过程中,一致的趋势都是:在考查知识点之外,更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发现学科的人文内涵。换句话说,高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更需要学生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洪文强调,从目前的高考命题看,高考将会越来越倾向于“能力”与“现实”这两个维度,这一现象在自主招生等多元化招考制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近几年浙江省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许多高校的面试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医学伦理”等主题,这不仅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更考查学生对于现实的关注程度以及深层思考。

    专业设置大变身,科学素养要跟上

    不仅高考的选拔制度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越来越多的考量,大学的专业设置也为此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开通数学特长专门招生通道引发广泛关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设医工交叉试验班,面向我国健康医疗事业、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工科基础的医学科学家、具有坚实医学基础的生物医学工程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信息学院先后新增细分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旨在通过强化统计、计算机、数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多学科交叉,培养能架构系统、会分析数据、懂领域业务的大数据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各高校针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对专业设置作出调整,前提都离不开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广博的学科背景以及更深厚的科学素养。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我国高校共新增本科专业2311个。其中,又以互联网大数据最为“火爆”。2017年新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数量达250所;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60所。为了加速新时代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有18所高校本科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6所高校新增了“信息安全”专业。

    要学好这些“新事物”,不仅要科学知识学得扎实,更要对社会、人类以及日新月异的时代有更深的认知。为了应对这样的新需求,各地的教育家们正在对学科教育进行相应的调整。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闵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上海的孩子们从小开始加强科学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针对那些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在不断推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信息化课程。

    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有待解决

    说到底,这些变化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考的要求也好,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好,都是因为时代对人才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素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洪文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一个国家强大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则在于科学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程度。除此之外,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带给人类方便和利益的同时,在环境、能源、社会等领域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科学素养,尤其是科学精神的缺失。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在洪文看来,科学素养涵盖的范围主要有三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就课程而言,它所对应的便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就当前我们国家而言,大众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科学知识上,对于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关注程度不够,更不用说科学精神。哪怕是在学校教育中,也呈现出重知识、轻能力和价值观教育的倾向。

    对此,湖南省常德市一所重点中学的计算机专职教师朱老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亦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说,一直以来教育领域有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固有观念,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于科学的重视性,但另一方面却也简单地将科学素养等同于科学知识。这种片面的科学观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没文化”,或者“精致利己”的大学毕业生,这与科学素养的本质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在他看来,科学素养问题在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重知识轻素养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倒逼教育,或许能让大家看到变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