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建高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6月9日—10日,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在青岛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青岛。
“丝路精神”与“上海精神”在这里交融,必将为青岛这座开放的海滨城市带来新的嬗变。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江汀表示,站在新起点上,伴随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交相辉映,青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建设贡献青岛的一份力量。
改革创新带来动力,开放合作带来活力。青岛市市长孟凡利表示,在“一带一路”规划中,青岛市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青岛科技“引进来”和“走出去”浪潮高涨。目前,青岛已与世界69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与76个城市(省、州和国家经贸机构)缔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项目761个,协议投资额95.6亿美元。
在青岛,“走出去”,并非简单地把产品“带出去”,而是通过技术与理念、人才双向交流,更多造福当地人民。
4月23日,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海尔COSMOPlat联合德国弗劳恩霍夫IPK在德国共建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德国)正式揭牌。这是全球首家中德联合人工智能实验室,标志着海尔COSMOPlat在德国有了“根据地”。至此,青岛市重点引进共建国际高端研发机构43家,设立企业海外研发中心48家、海外联合实验室5家,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抓住“一带一路”机遇,率先走出国门,建立赛轮越南工厂,目前已达到780万套半钢子午线轮胎和1.5万吨非公路轮胎的年产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岛智造”,正在借力“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引进来。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青岛智造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阿根廷时间4月23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与阿根廷交通部签署200辆城际动车组及配件供货合同,总金额2.78亿美元。这是中车四方在阿根廷赢得的第三批城际动车组订单。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此前提供的709辆城际动车组,已全部投入运营,每天服务上百万阿根廷人。
在城阳区规划建设的世界动车小镇内,每年全国运营动车组的60%从这里驶出、全国城轨地铁车辆的25%从这里生产,现有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庞巴迪等轨道交通核心配套企业180余家,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45%左右。
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点,在胶州市的青岛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内,青岛中集冷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三种特种冷箱超过1000台,已搭乘国际班列飞驰在亚欧大陆,超低温下自主持续运转20天的恒温箱、零污染零排放的蓄能箱等“黑科技”热了“一带一路”冷链。
拥有8项专利,已经更新迭代到第12代的辣椒去把机,是胶州市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发明家李志敏经过5年自主研发的。目前,他每年向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出口500多台套机器,出口额超过了5000万元。
击败以色列IDE和法国威立雅两大全球水处理行业巨头,拿下哈萨克斯坦4万吨日处理能力海水淡化项目;与当地企业共建经济区,搭建起拓展巴基斯坦及南亚市场的跨国平台……
4月3日,商务部正式复函山东省和青岛市,支持在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创建全国首个“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4月21日,中俄地方合作园(青岛)项目启动。青岛同时宣布,今年将在莫斯科核心地区启动俄中地方合作园(莫斯科),增强双向合作。这种境内外双向互动发展的创新模式为双边经贸合作再添新引擎。
如今,青岛市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开展“丝路对话”系列活动,境外在建经贸合作园区达16个,“走出去”企业1400多家。(科技日报青岛6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