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8日 星期五
多些科学精神,少点个人意气

眉间尺

    “在现代社会,由于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人们围绕社会话题主动发声的愿望更加强烈,加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这些都让‘人人持有麦克风’的时代成为可能。而在众声喧哗的争论之中,科学精神就显得愈加重要。”

    近来,网络游戏成了争议的热门话题。从北京大学等高校开设游戏课程,到近日新华网批腾讯,不时牵动着舆论的神经。争论的双方各有各的理,都无法说服对方。实际上,在当下的舆论场中,类似的争论还有不少。比如前段时间“文物能否资产化”的争论。双方都振振有词,实际上有些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和具体话题本身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态度鲜明甚至极端的观点容易“脱颖而出”有关,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争论中少了一些科学精神,多了一点个人意气。科学精神要求争论双方摆事实、讲道理,以自洽的逻辑和双方都能够获得的证据来说明自己或驳斥对手。意气之争则立足于主观愿望而非客观事实,诉诸情感,不重逻辑;阐释自己主张时以占据道德高地为能事,驳斥对方观点时先揣测其心理动机,作诛心之论。这样的所谓“争论”,最后不过是从各说各话到立场站队,不但不能增进对论题本身的认识,而且有可能破坏共识形成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由于公民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人们围绕社会话题主动发声的愿望更加强烈,加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这些都让“人人持有麦克风”的时代成为可能。而在众声喧哗的争论之中,科学精神就显得愈加重要。而且,和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复杂性。这意味着社会现象之间互相影响制约的程度更深,以及新事物涌现的范围更大、频率更高。上面提到的网络游戏就是势头颇猛的一种新事物。而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对现有的社会带来一些冲击甚至破坏,给原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乃至社会格局带来一些不适,也就更容易产生争论。由于没有成例可循,围绕新事物、新现象产生的争论更应该提倡科学精神。

    社会话题的讨论不同于实验室里做试验。社会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环境无法人为地进行控制。这又对提倡科学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时应从客观事实或数据出发,并以此作为立论或辩论的基础,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有意无意地以内心情感取代客观事实。

    拉法格曾这样描述马克思的治学态度:“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毫无疑问,马克思树立的正是科学精神的典范。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但不能忘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辩论中应贯注科学精神,也就是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讨论问题,不先入为主,不固执己见,不以事实屈从想象,不用感情取代逻辑,不因成见遮蔽理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