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番号消失的新疆五一九队
陈 瑜
左上图 1956年,找矿队员在野外骑马找矿的路上。

右上图 找矿队员和苏联专家在天山野外工作小憩。

下图 苏联专家在帐篷外烧烤。

(本文图片由黄世杰提供)

他们的科学精神

    编者按 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历程中,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本报特开辟“他们的科学精神”专栏,与读者分享历史上那些闪动着科学精神之光的动人故事。

    广袤的新疆大地,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如今,这里发现和控制的铀资源量位列全国第三,共发现17个铀矿床,其中特大型1个,大型5个。而不得不提及的一段历史是,我国曾经被认为是少铀矿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铀矿地质事业,只有个别地质人员对铀矿进行了零星的极其初步的探索。上世纪五十年代,百业待兴的新中国为寻找铀矿历尽波折。曾经,有一支近万人的找矿队伍,在全疆进行了百万米的钻探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来自天南海北,隶属于一个已经消失的番号:新疆五一九队。

    1955年1月15日,一块产自广西的铀矿石被带进中南海,时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刘杰手持盖革计数器进行探测表演,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汇报。放射性物质使仪器发出响声,全场为之振奋——这证明我国地下埋藏有铀矿!这块铀矿石被称为找铀“开业之石”。

    为了开展铀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起初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采取联合找矿方式,1955年组建了两支铀矿专业地质勘探队伍,分别是中南三〇九队和新疆五一九队,意在用地质科学研究和勘探技术手段摸清我国铀矿的基本情况。一南一北,两支队伍向着不同方向进发,开始艰难的找矿之旅。

    找矿队员面临的考验,首先是随时准备为找矿事业献身。五一九队当时有一支分队专门开展航空放射性测量。载有精密探测仪器的飞机掠过上空,一旦发现异常,机上人员扔下石灰包,用于标识潜在的宝贝——铀矿。虽然速度比较快,但航空放射性测量也有“短板”——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飞行,而且一般在距地面150—200米的高度飞行接收的放射性信号最强,但如果地形突然变化,还是有风险,为此,有数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通过航空放射性测量发现线索后,实地勘查还得依赖人。当时的新疆五一九队集结了好几千人,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小分队。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是找矿队要挑战的“头号敌人”。

    现年82岁的黄世杰已满头银发。1955年,刚出校门的他在工作分配时,被通知到北京西苑大旅社报到。报到时他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要给原子弹找原料,必须严格保密:不能告诉家人去干啥,要去哪,只给了个信箱地址用于通信。

    从北京先坐火车到武威,然后换乘敞篷大卡车,从武威辗转乌鲁木齐、喀什,车辆在土路上颠簸15天后,黄世杰自嘲已被车轮卷起的黄土“染”成“泥猴”,才到目的地柯坪——这是新疆五一九队19分队所在地。

    黄世杰和当时数千地质工作者一样,过起了牧民般的生活,每天一人一匹马,手持着有点像枪的探测仪,按照一定比例尺进行普查找矿,沿途要是有蒙古包就借宿在蒙古包,否则就睡睡袋。白天的塔里木盆地温度可达50多摄氏度,进入天山冰雹就来了,可谓“冰火两重天”,吃不到新鲜蔬菜,白天野外工作口渴,就喝天山上流下来的雪水。即使如此,地质队员们仍坚持白天出野外,晚上整理资料,从开春一直忙到大雪封山方才收队。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上世纪五十年代,五一九队在全疆开展了多类型综合铀矿地质区域调查及重点矿区勘查揭露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近100万米,硐探3万余米,井探2万余米,槽探5万余立方米,发现了铀矿床13个,矿点、矿化点数百个,异常点、带千余个……

    后来,新疆铀矿冶历经“三上两缓”的波折,在经历了苏联停止援建、撤走专家,国家经济困难等重重波折后,一直到1963年初,国家经济有所好转,中央十五人专委会议同意二机部关于加速建设新疆地区铀矿的报告,并协调全国和新疆各行业部门安排新疆铀矿冶建设技术、人员、物资等方面工作,新疆铀矿建设才又拉开新的一幕。在不确定的政策更迭中,1964年2月21日,当时的二机部办公会议决定:五一九队与一八二队合并。1965年,存续十年的五一九队番号撤销。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核工业第一批厂矿创建60周年之际回望,最早踏足新疆,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边疆找矿事业的五一九队功不可没。五一九的各个分队后来都以独立建制分立为地质大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区域性铀矿地质找矿工作。番号虽已消失,他们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却写在了天山大地上,在一代又一代找矿人中传承发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