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进行土壤成分检测 |
在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的国家战略下,定位为“科技引擎”的山东省科学院(简称“山科院”)动力如何?
在5月17日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山科院又将两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收入囊中,占据全省获奖数的十分之一强。值得注意的是,两个获奖项目并不是PPT上的“高精尖”,而是瞄准市场“痛点”的成果:计算中心的“物联网医疗关键技术”已经在山东省内外开花结果,近85万群众享受到了这项技术红利;生态所的“土壤石油污染修复术”已经在世界最大规模的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强化修复工程上证明了自己,“累计处理石油污染土壤12万吨”的庞大应用让其傲视群雄。
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山东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过高,经济块头大,但“脂肪”比重高,质量不理想,处在新动能尚未确立,旧动能仍待退去的“胶着阶段”,正需要山科院这种“既好看又好用”的高科技项目。
“紧紧围绕制约新旧动能转换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科技问题需求,推进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推动应用型关键技术的落地转换。”在党委书记王英龙看来,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落地是山科院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
5月中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王英龙坦言,我们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目标,坚持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为导向,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科技供给有效性,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科技支撑、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助力“十强”产业实现新突破,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建立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山东经济由大到强,走在前列。
研发“硬成果” 做经济“发动机”
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孕育、蓄势待发,这为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绝佳“窗口期”。
在山科院采访,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新技术、新产业或多或少地与拥有12家研究机构的山科院既有产业、既有技术产生了重合。可以说,他们超前策划,长期积累,现在得以站到产业“风口”上,成为新动能的核心力量。
性能比现在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高出8倍以上的神威E级计算机原型机正在联合研制;走在国际前沿的“计算机在线取证系统”和国内先进的“大数据情报分析平台”,打破长期进口依赖,在全国30个省市政法部门列装应用;全球首个全光纤煤矿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技术及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是为国内煤矿“量身定做”……
数据充满说服力。近3年来,山科院斩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16年,斩获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015年,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014年,斩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4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
科研需要硬功夫,转化应用也需要“硬成果”。在山科院,获奖从来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逗号,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是山科院的志向所在。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山科院的获奖项目几乎100%转化为了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他们还关注来自企业界的难题。近三年来,承接了1000多项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合同总额近10亿元;每年服务企业数量数千家,为社会服务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找准产业风口 五方面精准发力
去年8月,山东省科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正式融合,由此,山科院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平台。今年3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关于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对外颁布,与其说这是一部“科技发动机”、一份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行动指南”,不如说这是它对一亿山东人的庄严承诺。
早在《意见》还在编写时,山科院就组织了专人进行跟踪研究,对自身科研优势和创新布局进行梳理。“按照产业链重新梳理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转化力度,强调‘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强调聚焦和对接,切实加强有效科技供给。”王英龙说。
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他们打算怎么干?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重大项目推广,大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依托“科技智库”建设,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围绕这5个方面,山科院按照山东省打造十强产业梳理出一条条具体的计划:建设什么,达到什么水平,起到什么作用,条理清晰。
有的产业下破解的题目多些,有的产业下破解的题目少些,不求面面俱到、样样平衡,而是坚持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创新布局和科研实力出发。可以说,这是一条凸显山科院特点、彰显山科院优势,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
目前,该院多项成果吸引了产业关注。医养健康、工业云、高分子新材料等领域的成果,已经与鲁商集团、鲁信投资、山东华凌电缆、山东省发改委投资基金等展开合作。而该院激光所的丰厚成果,竟吸引到一投资机构专门为其建立了基金,梳理出20余项成果,其中若干项已经达成投资意向。今年起,山科院还将举办专业的大型成果推介对接活动。
用好“制度红利” 让效益促转化
当科研人员在为半年考核、年终考核疲于应付时,山科院却“大方”地设置了三年考核期。科学家出身的王英龙说:“我们不设置短期的考核目标,就是为了让科研人员有个宽松的环境。”
青年人的成长事关科研院所的未来。在山科院,要让年轻人动起来,待遇可以放开,门槛要更高。为打通青年科研人的成长渠道,院杰青计划、中青年带头人计划等一系列荣誉制度开始实行;今年,还将力推职称改革,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成果能不能转化,就要“用效益说话”。王英龙提到一个案例:去年,该院软件服务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通过所里技术许可、核心人员持股,不到一年时间服务额就达到3500万元、净利润1000万元。这让他大吃一惊,“要舍得放手,才能锻炼成长,真正释放活力。”
山科院鼓励科研人员干事创业,创造性改革,用好“制度红利”,规定“成果转化收益70%归团队”。新政刺激下,仅去年一年,全院兼职创业、离岗创业的科研人员多达30余位,在山东高校院所中位居前列。
主政山科院多年,王英龙心目中有一个坚守,那就是“办一所没有围墙的科学院”。在此理念下,山科院的国际合作成为山东省的一面旗帜。
目前,每年来山科院交流、访问的外国专家150人左右,长期在该院工作的外国专家超过20人。近5年来,山科院共承担国家、地方引智项目93项,获得国家外专局授予的“引进智力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内智与外脑“珠联璧合”,让山科院开创了光纤传感器、海洋声学、新药筛选技术等10多个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依托外国专家资源,搭建了海洋仪器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国际研发平台,建设了中乌水声实验室等2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我们的成果还会喷涌。”这一点,王英龙很自信。因为全院的创新框架已然搭建好,创新观念解放,“当创新的土壤,阳光,水分都已充足,进取的科研人员出成果是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