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个农科大省甩出三招
山东邹城食用菌珍稀新品种玉木耳实现工厂化栽培肖炳连摄

    粮食产量十三年来连年增长,每年却还要从国外进口粮食做饲料;全国50余家上市种子企业中,前十名销售总额仅为“种业巨头”孟山都的六分之一。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钟伟

    “依靠全国5.4%的耕地,山东生产了7.6%的粮食、13%的蔬菜。”

    这是5月7日,山东农业科技暨科技扶贫座谈会对外透露的信息。

    如果能将之称为“奇迹”的话,那么科技为山东农业创造的“奇迹”不少。

    比如,坚持了20多年的“农业良种工程”为国家贡献了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单产的“中国纪录”;“渤海粮仓”计划将千百年来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良田沃土”;“透明海洋”工程斩获三项世界首创性技术;创造性的“农科驿站”在科学家与农民间架起桥梁,让数万名贫困户脱了贫……

    不过,聚焦“奇迹”并不是此次会议的关键词,甚至一天的会议开下来,成绩谈得很少,更多的问题被摆到桌面上。

    “每年进口玉米1500万吨、豆粕600万吨来缓解饲料用粮不足,到底为什么?”“进口种子垄断市场,如果有一天我们被‘卡了脖子’怎么办?”……

    种子战争硝烟弥漫? 山东种子找到了自主之道

    “原先的甜椒种子,国外公司生产1粒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但在我们的支持下,国产种子公司专注研发,已经在西红柿、辣椒种子方面取得了国产化突破。”潍坊市科技局局长张宝胜说。

    他举的这个例子,对应着严峻的背景:自从我国种子市场全面开放以来,先后有三四十家国外种子公司在潍坊寿光设立基地,推广的蔬菜品种达到370多个。据粗略统计,寿光菜农每年购买种子大约花费5亿元,有4亿元都让国外公司拿走了。

    山东人明白,唯有科技才是解决种子问题的良药。于是,他们实施了“农业良种工程”。

    “连续7年,‘济麦22’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济麦22”是山东省农科院赵振东院士团队育成的超高产、广适、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产小麦200多亿斤。

    一粒好种子需要时间积累,在千锤百炼中才能培育出。

    历时17年研发而成的“济麦22”是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大量的人、财、物投入,量变终于引起质变。而设立于二十多年前的“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也尊重这种规律,它不因政府部门的人事更迭而中断,“不忘初心”地支持“潜力股”, 最终攻克了数十项“卡脖子”技术,收获了数百良种。

    以“济麦22”为代表,山东在优质高产小麦、紧凑型玉米、高淀粉马铃薯和甘薯、设施蔬菜、海珍品等品种培育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这是对“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践行。

    农业掘金难? 深耕和创新是王道

    掘金农业领域向来不简单。“高投入,低产出,长周期”三大特点,让人望而却步。

    “三次转型,成就了今天的‘东方海洋’。”这两年,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多次到东方海洋公司调研,亲眼见证并支持着这家企业的转型。

    从水产品加工出口到海参养殖,东方海洋完成第一次转型;但海参市场容量有限,它又将三文鱼养殖视为二次转型方向。但路不平坦,因为“冰海之皇”三文鱼从挪威来到中国“本地化”,困难重重。通过“嫁接”中科院技术,这家企业解决了一系列难题。

    当三文鱼市场趋于平淡之后,他们又收购美国生物企业Avioq公司将目光转向体外诊断行业。这正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风口产业。

    “除了变,一切都不会长久。”雪莱的这句话揭示出创新的本质。烟台市科技局局长李勇军引用的上述案例说明了科技创新在引领传统农业转型中的作用,也说明另一道理——要在农业领域掘金,深耕和创新是王道。

    “在创新创业时代,农业是被低估的行业。”山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农业科技更应该被关注,因为新技术正在使农业更高产、更具可持续性。这其中,要发掘企业家精神,让他们沿着市场需求做深,支持其成为创新主体。

    两个人轻松管理15万只鸡,从投食喂水、收集鸡蛋、清理鸡粪等全程都是自动化。这里是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全程自动化的养鸡场——青岛梦圆农科公司,一个鸡舍日产鸡蛋13万枚,七成多鸡蛋制品出口欧美。

    小案例说明了深刻道理。上述负责人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如果不提升科技含量,不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效益提高、质量提升,农品竞争力就上不去,就不会有市场。这才是核心。”

    互联网+怎么玩? 农科驿站专家告诉你

    互联网+汹涌而来,农业战线换了新玩法。

    常年粗放式施肥,不少土地面临着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难题。在济宁嘉祥有个云农场,免费为大户土地进行“体检”:现在土壤中含有多少氮、磷、钾,还需要多少……这是一个农业新业态。

    “除了帮助农民网上购买农资外,还可以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农机农技线上服务。而所有的信息汇集形成大数据,我们利用它们提供产前预测、风险预测服务。”云农场研究员王建成透露,四五月份嘉祥县有小麦出现白粉病,云农场作出预警,避免了大规模白粉病的出现。

    “解决农民问题的当务之急不是技术开发问题,而是先进技术的落地问题和农民培训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正是农科驿站的拿手绝活——驻站专家将高高在上的高科技“傻瓜化”,变成农民好用、愿用的技术。

    通过农科驿站等手段,让专家资源下沉到基层,有着现实的考虑。县域创新力不足和小微企业储备不足是山东的两大短板。而克服这两点,引入新鲜的人才资源是精准的一招。

    经历过“就业—失业—自主创业”,来自潍坊的科技特派员赵霞不仅通过资金、技术向农村“输血”,更通过项目“造血”。3月份,她刚刚与以色列企业签约,引入以色列莫沙夫模式,建立生态小镇,将全村纳入其中,成为带着农民致富的典型。

    这符合山东省科技厅的预期。“田间能人”的号召力能带动更多人致富。眼下,他们已通过项目培养农村、乡镇“土专家”、草根发明能手260多名,支持吸引返乡创业大学生、研究生40多名。

    新时代的山东农业有机遇,有挑战。但只要手握科技精准发力,任何的挑战都将是前进的垫脚石。他们正在这样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