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北京西南,有个轨道交通创新策源地
本报记者 华 凌

    近日,在中关村丰台园举办的“中关村轨道交通新技术新产品供需对接会”上,“人工智能+”成为轨道交通业界专家交流碰撞的最大热点。现场14家技术领先企业踊跃推出了可直接落地的AI解决方案和产品,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到北京丰台走一圈,就能开着一列高铁出来了。”近年来,轨道交通业内流传的这句话并不夸张。

    短短几年,中国中车、中国通号、交控科技等两百多家轨道交通研发企业集聚中关村丰台园,从智能控制、电源系统、安全控制、工程施工等国内一流核心技术到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已形成一座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高地。

    龙头企业引领 反哺小企业成长

    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犹如高铁的大脑和中枢神经,这一核心技术一度被少数跨国公司垄断。中国通号历经3年实现轨道交通核心自主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得我国高铁、地铁全套列车控制系统技术完全自主化和产品国产化,拿到进军海外市场的“通行证”。截至目前,在我国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铁中,其核心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90%。

    这样的创新成果正得益于丰台园的“滋养”。“科技创新,不能仅靠企业的单打独斗,如一些实验室和大型设备整个产业都会用到,让某一个企业自建自用,成本太高,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协调支持,将其打造成一个共享平台。”丰台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通号在丰台园区建设了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并面向其他企业开放。对此,丰台园区给予实验室补贴激励,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设施的利用率,还有利于哺育有潜力的小企业成长。如今,这样的共享实验室在园区已有上百个。

    基于龙头企业引领,发挥优势资源效应的理念,丰台园区绽放出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成果:全球首次实现自动驾驶时速200公里的莞惠城际铁路去年底全线开通;中国首条全自动北京地铁燕房线试运营;世界首条互联互通重庆地铁五号线信号系统交叉测试成功……

    集聚创新要素 打造轨交产业新地标

    在丰台园核心区,82万平方米办公区域的华夏幸福创新中心,吸引了不少颇具实力的智能轨道企业和行业协会关注,中车产投、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纷纷签约入驻。

    据华夏幸福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创新中心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一方面为来自全国入驻园区的轨道交通实力企业提供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加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另一方面,依托园区的行业资源优势,帮助入驻企业与园内用户对接,“近水楼台”实现创新产品和方案的应用与落地。

    由此,招募企业入驻时,创新中心着力形成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从上、中、下游构建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条,还引进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充分发挥其学术资源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助力智能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以形成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产业新地标。

    据丰台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丰台园从一开始就定位在轨道交通的高科技产业端,即轨道交通的核心—控制系统和轨道设计。园区曾被科技部授予“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截至目前,园区已聚集从研发设计、轨道施工、车辆制造到运营调度、场站管理的骨干轨道交通企业130多家,成为国内轨道交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研发实力强的区域之一。

    目前,丰台园已申报“中国高铁创新中心”,目标建立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轨道交通创新网络,并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开展轨道交通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应用,建设国内外知名的轨道交通技术策源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