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2日 星期三
一周国际要闻
(4月23日—4月29日)

    本周焦点

    肉眼可见的量子纠缠首次实现

    芬兰和奥地利两个科研团队,分别让仅为蜘蛛丝直径几倍的成对振动铝片、宽度可伸缩硅制梁发生了纠缠,将量子纠缠扩展到肉眼可见的领域,且纠缠时间持续30分钟。这也是首次在人类制造的肉眼可见的结构中看到量子纠缠,向构建量子互联网又迈出了一步。

    本周明星

    宇宙极早期14个星系上演“强强联合”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观察到大爆炸仅14亿年后至少14个星系的大合并——一个巨大且极其密集的原星团,即星系团的前体。而此前科学家“看”到第一个星系出现的时间已是大爆炸后10亿年。此次这些“强强联合”的星系极可能演变成现今宇宙中最大型结构之一,将改变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本周争鸣

    猪脑体外存活成功引争议

    耶鲁大学团队成功恢复了离体猪脑的血液循环,使其在脱离本体的状态下继续存活了36个小时。鉴于这一“惊世骇俗”的成果,17位著名的科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现在需要对培养或维持人脑组织的行为作出伦理考量。倘若有一天可以在实验室内创造出能产生意识经验的脑模型,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一周之“首”

    人体器官保存出现30年来首个突破

    英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名为“生命支持系统”的体温保存肝方法,对供肝的损伤比冷冻存储方法少50%,器官弃用率降低50%,且并发症发病率和存活率方面与之前的无显著差异。该成果有助于改善移植效果,增加可用供肝数量,从而降低等待肝移植者的死亡率。

    “最”案现场

    迄今最清晰端粒酶结构问世

    美国科学家团队使用冷冻电镜技术,以迄今最高的分辨率确定了端粒酶的结构。鉴于端粒酶与癌症和老化关系密切,该发现代表着人类向开发端粒酶相关疗法迈出了重要一步。

    最大规模银河系恒星“家谱”发布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发布了对银河系内34万颗恒星“DNA”——恒星化学元素(如铁、铝和氧)含量的调查结果,这是迄今对银河系内恒星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调查。新数据有助天文学家为太阳找到失散数十亿年的“兄弟姐妹”,并研究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历程。

    技术刷新

    石墨烯将光“压缩”在单原子尺度内

    西班牙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所(ICFO)研究人员创造了利用石墨烯限制光的最新纪录。他们将光“压缩”在单个原子大小的空间内,这一成果将开启一系列全新的应用,例如光通信和纳米尺度光学传感器等。

    前沿探索

    宇宙中“丢失物质”仍未找到

    美国天文学家使用欧洲空间局(ESA)的XMM-牛顿X射线望远镜,对星系周围充满气体的光晕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到据信居于此的宇宙间“丢失的”物质,但却空手而归。研究人员认为,消失的这部分可能位于星系周围热气区域内,该区域进一步向外延伸至太空形成星系的光环。

    “盖亚”更新银河系三维地图数据

    欧洲空间局(ESA)的“盖亚”探测器4月发布最新数据集,详细介绍了银河系超过13亿颗恒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份最新的三维地图数据集基于过去两年内对单颗恒星及其运动的25次单独观察所得,其包含的代表性样本约占银河系星体数量的1%。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模拟星系的过去和未来。

    奇观轶闻

    人体细胞内存在全新DNA结构

    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在人体活细胞内发现了一种新的DNA结构——被称为“i-基元”(i-motif)的“DNA扭结”。这表明,除了众所周知的双螺旋结构外,人类DNA还拥有更复杂的结构,这些结构也影响着我们的生物学功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促进我们对DNA的理解。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