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
这颗超高频读写“芯”打破国外垄断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马爱平

    4月22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篇名为《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的文章刷屏。文中提到一个关键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倪光南,十多年间,他为了中国自主可控的芯片与操作系统奔走呼吁。

    刷屏的文章让智坤公司董事长朱晓东博士百感交集,他亲身感受了倪光南院士对他进行芯片研发的鼓励与帮助。

    前段时间,倪光南院士在朱晓东的项目参加2017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的推荐意见书中这样写道,“超高频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国家信息化和物联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为我国超高频RFID自主标准制定、核心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内信息产业中,为数不多的国内标准的技术水平超出国外标准的技术水平的成功案例”“项目合作单位之间形成了‘知识产权—标准—核心芯片—产业化推广’为主线的完美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就在短短的5年前,我国的超高频RFID读写器芯片还被国外公司牢牢垄断,国内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朱晓东说。伴随着倪光南院士的赞赏,朱晓东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节。

    由朱晓东创办的智坤(江苏)半导体有限公司承担的“基于我国自主标准的超高频RFID读写器芯片研发及其在汽车电子标识产业化中的应用”项目已经开花结果。智坤半导体的超高频RFID读写器芯片iBAT2000和读写器模块FM9205,成为2017年底启动的苏州市和泰州市汽车电子标识应用项目的唯一供货产品。

    如今在苏州市和泰州市的街道上,已安装了国家标准的超高频RFID读写器,读取着奔驰而过的汽车上安装的电子标识信息。

    要打破垄断就要拿下标准

    然而,此前在汽车上使用中国自主标准的超高频RFID读写器芯片可谓是空中楼阁。因为行业中使用的RFID读写器芯片是美国EPC等物联网标准的基础,相关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要打破垄断就要先拿下标准。

    2014年,智坤半导体在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研发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超高频RIFD读写器芯片iBAT1000,全球率先支持国标,同时兼容已有的国际标准。基于iBAT1000芯片,智坤半导体完成汽车电子标识读写器系统底层软件和硬件的开发,通过了极限条件的测试。

    2016年1月,全国首批汽车电子标识安装启动仪式在无锡举行,智坤公司是唯一读写器芯片提供商。

    到2017年12月29日,产学研合作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一的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的GB/T 35785-2017等机动车电子标识六项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开启了智能交通的新时代。

    智坤半导体在项目转化过程中,不断发现、整理标准中需要改进的技术细节问题,反馈给标准制定方,为标准的持续改进作出贡献。

    完美转化得益于独特合作模式

    倪光南院士所说的该项目“知识产权—标准—核心芯片—产业化推广”为主线的完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朱晓东介绍,项目首先是各方通过共同承担或独立承担研究课题方式,实现了以专利及专有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共享的知识产权和独自的知识产权;其次,通过密切协调与合作,完成超高频RFID国标、汽车电子标识6项行标的制定,并把各单位共享的知识产权和独自的知识产权纳入在标准中。

    “以超高频RFID国标、汽车电子标识6项行标为基础,各单位通力合作,推动智坤半导体有限公司的超高频RFID核心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随着产业化推广和应用,各单位共享的知识产权和独自的知识产权得到产业链下游厂商的使用,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各合作单位也获取了相应的收益。”朱晓东说。

    这就让项目实现了由研发到产品的完美转化轨迹,并产生了独特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了合作水平。

    这种模式,也让项目完成单位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实现了多项世界第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