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4月9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微生物学》杂志9日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形成抗病毒状态,从而降低小鼠对疱疹、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易感性。这一发现揭示了一种激活抗病毒防御的新方式。
抗生素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作用,会干扰其他细胞的发育功能。目前,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人类细菌感染,但它们对于人体的直接影响仍鲜为人知。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具有潜在毒性,因此在医院里主要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细菌感染,也用作眼耳口感染的外用药。
此次,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岩崎明子及同事报告称,在鼻子等部位发生病毒感染前,外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提高宿主对单纯性疱疹、甲型流感和寨卡病毒的抗性。这种抗生素直接作用于小鼠细胞,不依赖于它们的微生物组。
研究团队发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树突细胞——免疫系统的“哨兵”分泌信号传导蛋白,从而在肺黏膜内诱导产生对病毒的抗性。现已表明,只有在感染病毒之前使用抗生素才会产生这种效果。此外,该效果是短时的,包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膏或能附带一些针对病毒的防护,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并不能提供任何保证。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然表明了抗生素如何能够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并且揭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激活抗病毒防御的新方式。以上发现还将有助于开发效力更强、毒性更低的新型药物——模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效果,用作广谱抗病毒药物。
总编辑圈点
细菌有自己的代谢系统,而病毒的代谢基本上通过宿主细胞完成。一般来说,抗生素可以剿灭细菌,但无法杀死病毒。不过,这篇研究显示,抗生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抗病毒防御机制,提醒细胞启动一级战备,也就是说,它“加量不加价”,还附赠了某种程度上抗病毒的附加效果。当然,这种效果很短暂,还得在感染病毒前才能起效。不过,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这一机制来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了。每一个“不同寻常”的背后,可能还真藏着一个伟大发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