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
告别资源错配!合肥经开区要拼“亩均效益”
本报记者 吴长锋
合肥经开区车库咖啡内正在进行头脑风暴。吴小黎摄

第二看台

    正值春暖花开,安徽优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勇俊却无心欣赏美景。

    在优旦公司的实验室里,一台台BMS智能电池管理系统一体机正在进行紧张的性能和远程操控测试。作为初创企业负责人,彭勇俊说他现在最发愁的不是市场,不是资金,而是高端人才的招聘。

    这家入驻合肥经开区启迪科技城的企业,以其远超人们预期的发展速度,正成为合肥经开区创新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补上短板,引来创新供给源头

    在合肥,一提到经开区,“工业区”“传统制造业”等关键词就会首先涌入人们的脑海。作为合肥工业经济发展的翘楚,合肥经开区在创新创业领域并不见长。

    如何补上短板,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合肥经开区加强政策支持、财税金融扶持和资源要素保证,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支持,在鼓励企业投入创新、吸引创新人才聚集、推动“双创”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3年间,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已经翻了两番。”合肥经开区科技局副局长邹春森说。

    与此同时,合肥经开区还打造了合肥启迪科技城启迪之星孵化基地、莲花科技创新产业园、车库咖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5F创客空间等创新主平台,通过整合创新要素,为产业升级提供源头创新供给。

    几年前,经开区清华路周边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合肥启迪科技城在这里拔地而起。依托清华启迪控股20余年的创新创业服务经验和资源优势,合肥启迪科技城目前已入驻企业近百家,从智能制造、新能源到数字经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正形成一个共生共享的产业生态圈。

    做优平台,让创新资源扎下根

    如今,在合肥经开区,不仅有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会也几乎每周都有。浓厚的“双创”氛围,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创业者和项目落地经开区。

    “去年一年,我们已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70余场,服务创业者近万人次。”合肥启迪科技城负责人说,他们举办的诸如“双创”大赛、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不仅取得了广泛影响力,还发掘和吸引了许多优秀企业入驻。

    为了让企业和项目在这里扎得下根,合肥经开区还组建了各类联盟平台——

    车库咖啡以合肥经开区家电产业集群为依托,联合美的、美菱、TCL、家电检测中心等国内著名家电企业、单位,成立了合肥市智能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将在联盟的基础上,建设家电产业公共实验平台、实验经费资金池,全面支持家电电子类创新项目。

    合肥经开区全面加强支柱产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机构合作,打造多个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并引导大企业自建企业孵化器,引导“双创”平台与楼宇、总部融合发展。

    “现在提到经开区,创新创业已是我们的一大亮点。”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杨伟说。如今,合肥经开区在转型升级中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稳步增长,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第10名。

    盘活闲置,企业评价有了“绩效尺”

    作为传统工业大区,如何破解低效用地、低端产能、低效企业,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实现高质量发展?

    合肥经开区出台了促进工业企业增效升级、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厂房管理等四个方案,细化“创新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在全省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力图打造“亩均效益第一区”。

    “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并非是单一指标,而是一个包括‘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环境保护指标、研发创新指标’等指标的一揽子体系。”杨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绩效综合评价,对企业进行差别化分类管理,从生产要素、政策奖补、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分类施策,建立起“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激励机制,激励A类企业引领发展、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倒逼C类企业提质转型。

    “部分企业占有资源要素较多,却不产生相应的高效益,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低配。”合肥经开区“创转升”工作组办公室主任李正茂介绍。

    “今年园区将对目前41家改变土地和厂房用途的出租企业及65家承租企业进行专项清理。”李正茂说,这改变了以往土地资源的单一供应模式,满足了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导向的成长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需求。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