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星
4月2日,西湖高等研究院网站上“西湖大学(筹)”的字样还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实早在2月14日,教育部已发出了“关于同意设立西湖大学的函”,函中写道:根据《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规定和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结果,经研究,同意设立西湖大学。
从2015年发起开始,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西湖大学获得官方认可,意在走出一条“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中国之路。即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西湖大学,与公办大学及其他民办大学有哪些不同?又能否挑起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重担?
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
与批复函一同在教育部官网上发布的《西湖大学章程》中规定:学校建立和完善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行独立实验室(PI)制度。
与传统大学不同,在西湖大学中,PI负责人是主要的导师。在去年的一次博士研究生招生见面会上,一位老师介绍,西湖大学的师资力量多来自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有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司徒塔特的刘志常、有质谱技术的开发者、研究蛋白质分子力场的大牛。经过全球5轮招聘,从2500名竞聘者中选出,后续还会完善”。
当时已入职的PI有25人,而4个月后完成6次全球招聘,拟聘任学术人才58人,并有7人入选第十四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西湖大学由一流学术领军人物施一公、潘建伟等发起建立,对人才格外重视。西湖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PI负责制将有助于学科间的交叉交流,一名学生可以同时由几位PI指导,便于在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时不同学科互通有无。
基金募集 举办者不享任何财产权
资金方面,有相关人士分析,十年内不成问题,除了政府资助,校友基金规模已经在短短两年内进入全国前三。资料显示,2016年,仅杭州市西湖区一级政府就对施一公等4名顶尖人才和项目分别给予1亿元资助,以加快西湖大学建设进度。
西湖大学方面表示,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西湖教育基金会募集捐赠、办学收入和政府资助,同时积极争取相关教育科研竞争性经费。获批设立后,西湖教育基金会将全面提速募资工作,从创始发展期进入永续发展期,由施一公亲自担任筹款委员会主席。
《西湖大学章程》中规定:“举办者对投入学校的财产不保留、不享有任何财产权利,不取得办学收益。”按照规划,西湖教育基金会筹得的捐赠资金将主要用于师资建设、学生发展、学科发展、院系发展和校园建设等几大方向。
背靠雄厚的资金实力,西湖大学将配备难得一见的科研设备并建设仪器设备的共用平台,冷冻电镜、高解析度质谱仪等昂贵的实验仪器正在陆续到位。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
2017年9月,“西湖一期”19名博士研究生入学,迄今为止,部分学生已用1年时间完成了3年的博士必修课程。
据了解,2017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张冬冬就是“西湖一期”学生中的一名,他的研究领域为新生儿脑中风的诊断和治疗,已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SCI、数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申请并已受理发明专利1项,承担并参与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及科技委重大专项等课题。
西湖大学还将举办“西湖名师论坛”并作为常规活动,邀请校外名师讲座交流,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补充。其学生的培养目标正像《西湖大学章程》中所写,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发挥领军作用的高端人才,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贡献。
(科技日报北京4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