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皆评
首例无人驾驶汽车致人死亡的事故终究不幸地发生了。当地时间3月18日晚,一辆Uber自动驾驶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贝市向北行进时,撞上一位49岁女子并致其伤重死亡。
事发后,Uber方面暂停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计划。事故中哪一方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迅速成为争议话题:有人认为死者当时正横穿马路,违反交规在先;但也有人指出,无人驾驶车辆当时并没有刹车减速,当时天气的能见度也较好。
显然,在无人驾驶技术并未获得充分社会认同的当下,如何厘清与之相关的事故责任,比一场普通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要难得多。很多人赋予无人驾驶汽车的“容错空间”比有人驾驶车要小很多。他们认为,技术合法的前提是充分保障人类安全,哪怕人类犯错在先。
包括交通工具在内,任何一场技术变革都不是毫无代价的。人类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都承受过惨痛的代价,包括血的代价。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的5年,奥维尔·莱特驾驶飞机并搭载一名乘客进行飞行时,发生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第一起空难,造成乘客丧生。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也死于空难。但是,人类探索天空的脚步并没有停下,直到今天飞机成为安全的大众交通工具。
面对事故,畏畏缩缩显然不是正确态度。当然,生命高于一切,探索新技术要尽可能以保证人类安全为前提。
其实,安全性正是无人驾驶技术的优势之一。面对道路状况,人工智能的判断能力更快,能更迅速地对危险做出反应。而且,在正常情况下,机器比人类驾驶员更加稳定,不存在酒后驾车等问题。
但是,面对复杂的道路环境,社会对无人驾驶技术提出的要求更高。无人驾驶汽车不光要在“正常”的道路环境中安全行驶,还要在“非正常”的道路环境中确保人类的安全,也就是说在第三方行人、车辆违规的情况下,无人驾驶汽车要有足够的容错空间。
这样的要求尽管看上去不合理,却是技术应用以人为本的价值排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往往是与旧的技术环境达成妥协的结果。比如,我们使用至今的计算机键盘布局,最早是为了解决打字机卡键问题,尽可能放慢敲键速度而设计的,如今,卡键问题已经不存在,但这种键盘布局却被保留了下来。无人驾驶汽车想要真正被人们接受,就必须容纳各种交通违章,适应“混乱”的人类交通环境。
可以预见的是,因为事故的发生,今后人们对开展无人驾驶汽车开放道路测试会更加谨慎。一方面,无人驾驶汽车要提高安全设计水准;另一方面,开放道路测试应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交通设施良好、人员和车辆不集中的地方开展测试,并提醒行人和车辆此处是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路段。
与每年数量庞大的道路交通事故相比,目前发生的无人驾驶汽车事故,实在只是沧海一粟。不能因为少量的事故,就否认无人驾驶技术的前景。无人驾驶技术是交通领域的巨大变革,只有在技术探索阶段包容它,才能允许技术作不断自我修正,最终让人类享受到更安全、高效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