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很多是理论的、理性的,但是看到这些著作,了解劳动者的所思所想,他们就会变成眼前活生生的面孔,让我们更接地气。 吕国泉 |
本报记者 李 艳
3月13日,在两会驻地,全总研究室主任吕国泉兴致勃勃地打开一份报告向记者介绍它的价值,过去这些年里每一年的这本报告都是他的必读书目之一。过去的一年,吕国泉读过很多书,有时候针对某一个问题,会成体系地看很多书。“所以一时让我说哪本书最好真的很难”。
不过,如果说去年他读过印象最深的书之一应该是《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这本书是社会学家吕途的著作,作者通过深入访谈,记录了34位普通女工的所思所想、生命故事。这些女工的年龄跨度从50后到90后。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的生命历程。时代的巨变深刻地塑造着每一个人,不同年龄段女工的成长经历、谋生历程,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去年4月,一篇《我是范雨素》一夜之间传遍全国,这篇文章的作者范雨素是住在北京皮村的家政工作者,她写了自己前半生的故事,她的亲人、她的婚姻、她的工作和她想写的长篇小说。这篇文章让吕国泉很有触动,为此他专门前往皮村与农民工写作导师深入交流。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关注到了《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
“农民工写的或是描写农民工的著作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从多个维度了解这个群体,也让我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吕国泉是从事劳动关系研究的专家,曾参与多次全国职工情况调查。他说,我们的工作很多是理论的、理性的,但是看到这些著作,了解劳动者的所思所想,他们就会变成眼前活生生的面孔,让我们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