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峰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介绍了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原来,“量子技术”离我们真的很近。然而,这个科学概念也在经受着“炒作”的考验。潘建伟在一次采访中曾说,他的亲戚曾买过一个号称能“防癌”的“量子挂坠”,还拿来向潘建伟求证。他立即辟谣,“根本没有这回事”,打着“量子”幌子的保健品,全都是假货。
众所周知,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则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科学普及的意义首先在于知识的传递和重构,从而为新科技塑造新生活奠定常识基础。科学可以在理论的天空翱翔,日常生活却总是依托常识世界展开。科学普及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为创新成果颁发常识世界“通行证”。
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投入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科技融入生活、造福民生的力度越来越大。比如,上文提到的“量子技术”无疑属于“高精尖”的领域,但量子通信带来的信息安全传输方式,不但可以应用于国防和政务,而且在百姓每日银行转款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科技进步在为更美好的新生活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会给百姓的知识体系造成一些“缝隙”,在常识世界中形成“真空地带”,这就容易被“伪创新”“伪科学”钻空子。除了潘院士的亲戚遭遇的“量子挂坠”外,“滴血验癌”“基因检测”等近来也频频引发热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科普工作除了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基本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概念外,还应该注重“问题导向”,及时回应并准确回答生活中的科技之问,像潘建伟那样对所谓“量子产品”大喝一声:STOP!在科技与生活之间搭起一座“靠谱”的桥梁,让“找科学家问个说法”成为人们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时的自觉选择,也让“给老百姓答个问题”变成科学工作者乐于去做的分内之事。
更长远地看,科学普及的作用还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使民众与科学家在精神层面实现共振。
今年恰是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40周年。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科普作品之一。40年来,读过这篇经典之作的人不计其数,大多数读者或许没有从文章中搞懂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啥,却肯定被徐迟所塑造的科学家形象深深地感动,对科学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时至今日,中国科技迅猛进步,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科技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得到重估。这一切呼唤着新时代科普精品力作的涌现,而这将夯实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