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3日 星期二
对症下药,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报记者 何星辉 实习生 洪 永

    “我们现在不仅要打赢,而且要打好,也有信心能够打好这个攻坚战。”两会期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面对中外媒体如是说。刘永富所说的攻坚战,就是“精准脱贫”,这也是今年两会期间关注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随着2020年目标节点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脱贫攻坚”上。“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放在脱贫攻坚决胜决战的语境下,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显得豪气十足。如果科技和创新就是这个支点,那么,在中国广大的贫困地区,能否以此撬动坚冰,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农村电商:为农货出山插上腾飞的翅膀

    4595.6公里,是新疆阿克苏苹果的产地与阿里巴巴总部的距离。

    去年“双十一”,仅仅半天之内,这款脆甜的冰糖心苹果就卖出170万斤,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0%。作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精准扶贫项目,阿克苏苹果不仅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还在一夜之间成了新晋“网红”。

    “我们与当地政府共建产业基地,通过自动分选线,确保每颗苹果的甜度统一、单果重量统一。”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产业基地的分选,不仅能保证上市果品的着色度,甚至还能挑选出糖心率更高的苹果。

    流传于中国网络中的一个段子,只要遇到滞销的商品,都会被配上一个质朴的农村老大伯头像,然后辅之以文字,“大蒜滞销了,帮帮老大伯”“苹果滞销了,帮帮老大伯”……无处不在的老大伯背后,正是当下电商扶贫的具象。

    在我国不少贫困地区,好山好水好生态孕育出了品类丰富、品质上乘的农产品,但闭塞的交通偏远的区位也阻碍了这些优质农产品越过山丘、走向世界。如今,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为代表的农村电商正扎根于精准脱贫第一线,手把手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变成商品,把农货变成网货,把网货变成俏货,利用互联网为农产品插上腾飞的翅膀。

    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淘宝村突破2000个,带动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尤其在西部六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大的突破,农村淘宝已经在广西、贵州、重庆、山西、陕西和新疆落地生根。

    今年,阿里巴巴对脱贫攻坚再次“加码”,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100亿元到这项业务中,将探索出“互联网+脱贫”的新模式。马云为此放出了豪言:“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斤,我们互联网技术,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土地做了增值,农民才有最大的机会。”

    产业扶贫:“输血”变“造血”拔掉穷根

    一垄垄碧绿的蔬菜青翠欲滴,一棵棵挂果的果树迎风摇曳,一栏栏健壮的牛羊悠闲食草……如今,在湖南,不少贫困村庄的画面已切换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田园牧歌图。

    只有产业兴旺,脱贫攻坚才能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实现持续增收,从而彻底拔掉穷根。

    过去的几年间,湖南成功探索出了“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51个贫困县建起了72个特色产业园,安化黑茶、炎陵黄桃、江永香柚、临武鸭等特色产品走俏市场,仅仅去年,湖南省就有20余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也正以产业发展为扶贫破题——

    从去年开始,贵州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杠杆,在产业扶贫中首创了“两制双返”新模式,试图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贵州省科技厅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在家禽和食用菌领域组建了4家专业合作社和科技公司。

    为了增加扶贫产业的“科技含量”,让扶贫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挑大梁”,贵州省还把科技特派员和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进行了无缝衔接,让科技服务直接转化为扶贫生产力。

    在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科技特派员李裕荣博士作为省农科院的农业信息专家,在摸清市场前景的前提下,为当地规划了石漠化山区产业带,并手把手指导贫困户开展佛手瓜种植及配套栽培。靠着佛手瓜高效种植和中华蜂饲养,好花红镇的460户贫困户找到了脱贫的致富路,亩产值上万元,户均增收超过2.4万元,仅仅佛手瓜销售就获得11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如今,好花红镇的佛手瓜种植规模将从6000亩扩大到15000亩,涉及贫困户达800户,预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可让300户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户实现脱贫。

    这只是贵州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贵州脱贫攻坚一线,在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畜禽等重点扶贫产业中,科技要素的加持作用正日益凸显。

    大数据+:让碎片化扶贫信息“牵手”互通

    今年2月,在人民网的一项网民调查中,有29%的网民表示非常关注“如何精准识别脱贫对象”。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大数据集团总裁王茜提出,可以借助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让识别更精准,施策更科学,成效更显著,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更加高效、透明、公正。

    王茜举例说,陕西省咸阳市通过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部门数据安全比对,累计发现数据逻辑问题30365条,识别问题数据25212条,指导制定帮扶策略12512条,特别是发现有车有房、财政供养等识别不精准问题5348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320人,新识别1512人,超额完成7000余人的脱贫任务。

    以往,由于扶贫、公安、民政、社保、医院、金融等部门数据无法做到共享互通,对于贫困人口,从认定、帮扶、施策到脱贫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精准,更谈不上动态管理。

    作为首个国家大数据试验区,贵州省立足于数据“聚通用”,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级政府数据统筹存储、共享开放、开发利用的云计算平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为“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如今,“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已汇聚了13个部门的最新数据,分散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碎片化信息实现了“牵手”互通,“数据孤岛”被打通。只要通过平台查询,就能知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该平台还能实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与13个部门数据进行比对,若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车辆登记、房产登记、个体工商登记、企业法人股东高管登记等信息,将自动预警提醒。

    “通过构建大数据扶贫系统和服务平台,实施数据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估,能高效解决贫困多维度、复杂性、动态性问题以及人工识别辨识难度大、费时费力、精准度不高等问题。”贵州省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