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1日 星期日
大学排行榜:多元、规范、管用才是真

胡一峰

    近年来,大学排行榜盛行,引起参加今年两会的教育界人士广泛讨论。有来自高校的政协委员批评商业排行榜对大学发展造成了困扰;也有委员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意见,认为大学排行榜是一种外部压力,要关注但是不能被绑架;还有大学校长明确表示,自己执掌的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发展道路是不会因排行榜而改变的。

    确实,大学不能被排行榜“绑”着走,但大学也不应该“绕”着排行榜走。评价体系的开放和多元,本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高等教育也应该接受多元化的评价,并从这种评价中总结优势、寻找差距,这样才能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排行榜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回想起来,笔者参加高考距今已二十多年。当年,除非在一线大城市,考生填报志愿时,除了学校统一下发的“报考指南”上每个高校区区百十字的介绍和上两年的录取线外,就只能依靠一些口口相传的信息,估摸着填报一个或许影响一生的志愿。而本世纪初开始在我国出现的大学排行榜,至少为考生更加科学、理性地掌握自己的命运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信息。

    大学排行榜的意义当然不仅于此,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它是一种资料;对于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它是一种数据;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它又是一份值得重视的第三方意见。正因如此,笔者以为,对于大学排行榜不宜一味唱衰。就像体检结果有时候不准,鱼龙混杂的商业化体检中也不乏骗财的庸医,但定期体检依然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同样,对于大学排行榜最应有的态度,一方面是规范治理,也就是对现有的排行榜本身作出评估,推动其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实行更加公正的评价程序和更加透明的评价流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进一步推进多元评价,鼓励更多的教育科研、新闻媒体、教育公益组织以及独立研究者等多元力量参与到大学排行榜的编制和发布中来。

    一般而言,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选择,而对于选择者而言,标准当然是越具体越明确越好。搞笼而统之的综合排名,希望用一把尺子量尽复杂的高等教育状况,最终结果肯定是漏洞百出,倒不如多制定一些专项排名,学科建设、科研实力、教学水平、专业课、公共课、就业情况乃至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后勤保障、学生社团、学术氛围等一切和育人有关的内容都不妨用以制定评估指标,动态地发布评价结果,为各方提供一些有用有益的信息,使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选择和个体抉择变得更加高效和科学。

    进言之,对于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试图进行完全中立、客观的“无角度”式评估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放弃评估更是不负责任的因噎废食。最现实的办法是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获得最大多数的“片面”真相,并将其透明公开地发布出来。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为最客观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因此,对大学排行榜尽可以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以鼓励,但是,每一种排行榜发布者都有义务说明制定榜单的标准和过程。而大学和校长们,也不妨多一份办学定力,以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各色排行榜,对所谓“排名”以平常心视之,对真实的问题以责任心改之,对他校的长处以进取心学之,对教育大计以事业心敬之,为新时代的中国培育更多的英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