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
五年来,全国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持续下降,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传来的“好声音”。
在闽江起源地之一的福建顺昌,落户于此的欧浦登公司在短短几年间,就从名不见经传的代工企业跻身于国际光学玻璃领域前列,其秘诀之一便是当地“给力的好水好空气”。顺昌的实践生动地诠释着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同步的新模式。
抑尘、增绿、治源、禁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福建、贵州、江西三省,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行动,正掀开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新篇章。
构建绿色屏障,“火焰山”变身“花果山”
集约化养猪、养鸡,其中猪年出栏达11.2万头;利用猪粪、鸡粪等生产有机肥,开发沼液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给黄栀子、红叶石楠等经济作物施肥;在2000多亩杨梅园里套种印度豇豆、宽叶雀稗等绿肥,采取杨梅自助采摘的方式增加收益……
坐落在福建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村的现代循环农业园里一片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象。谁会想到,这里曾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座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也一度是一座人称“癞痢头”的“火焰山”。
“‘悬河’高出两边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耕地沙化、一派凄凉。”初次在罗地村看到的情景,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至今仍历历在目。也正源于此,他开始了菌草技术的研发,并带领团队和福建森辉农牧公司合作,开展种植菌草治理水土流失、崩岗的试验与示范,在短时间内重建植被、固定土壤,使水土流失山地及崩岗得到了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方红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科技重大专项“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研发与示范”等的支持下,长汀积极开展土壤诊断、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技术研究。如今,140多万亩水土流失地已大部分披上了绿衣,长汀也被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五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加强预防保护及生态修复,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22万平方公里,改造坡耕地2000万亩,实施生态修复8.8万平方公里。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走向世界。
提升绿色水平,抓住节能降耗的“牛鼻子”
世界最大废旧电池与钴镍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世界最大三元动力原料再制造基地……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湖北省荆门市,一家“以捡破烂为主业”的公司却拥有许多世界级的“桂冠”。
为了让“科技胃”把废弃物吃干榨尽,格林美新材料公司依托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北工大、清华大学、香港城大、中国家电研究院等机构成立了湖北省电子废弃物整体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研究推进电子废弃物的绿色拆解与资源化问题。不仅循环再造出钯、铑、锗等30多种稀缺金属,还生产出超细粉末、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材料等多种高技术产品,打造出国内最完整的稀有金属资源化循环产业链。
抓住绿色低碳、节能降耗这一“牛鼻子”,制造业重镇福建泉州也正演绎新的产业转型——
在南安中宇工业园,一套机器人自动研磨抛设备可替代8到12个熟练工人,节省三分之二的能耗。该市还通过实施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吸引纺织鞋服、建筑建材、机床和机器人等1000多家企业参与,推广数控一代、机器换工、智能服务等,共使用成套设备2000多台套、新增产值500多亿,有效降低能耗排污量,推动产业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成为“中国制造2025”地方样板。
在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各地银行发放贷款也偏爱“绿色”。在福建,企业可将有偿取得的排污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目前,全省绿色信贷贷款余额达1640亿元,从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环境风险行业累计退出贷款1100多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工业园区,针对伊泰集团120万吨/年精细化学品项目,相关银行根据其新型煤化工产业的绿色、环保特色,给其综合授信60亿元,缓解其资金不足的问题。
培育绿色动能,“生态+创新”做优产业
“凉爽的气温、稳定的地质构造,是发展大数据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继2017年苹果在华首个数据中心落户贵阳后,阿里巴巴、惠普、腾讯等知名企业也相继入驻贵州。在这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大数据产业正成为其经济“弯道超车”的重要砝码。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通过积极发展生态利用型、低碳清洁型等产业,截至2016年底,贵州省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33%,经济绿色化程度和自然资本在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江西,新型光电、生物医药、大飞机制造等产业成为重点扶持对象。产业低碳化的同时,难得的生态环境也吸引来了一大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的生物制药、电子芯片等高科技产业项目落户。
作为唯一一个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福建也正显现高端人力、项目资金等的“强磁场效应”。作为“数字福建”的重要承载基地,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数字中国”应用示范区、中国福州物联网产业园等纷纷在此“落子”。一大批技术精尖、生态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纷纷在青山绿水间排兵布阵,成为培育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同步。
放眼全国,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契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措施层出不穷,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发展新路上,一个个“点绿成金”的故事还将不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