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
科学家困惑不解:数百种动物存在同性恋

第二看台

    在动物界中,很少有谁能比灰雁更加忠贞了。绝大多数灰雁都是一夫一妻制,成年后,它们常常只与同一只灰雁厮守到老,在随后的10余年中共度余生。只有在原配去世后,灰雁才会寻找新的伴侣。然而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很多雄性灰雁的伴侣都是同性。根据一些研究的统计,20%的雄性灰雁都是同性恋。

    事实上,不仅是灰雁,还有数百种动物也存在同性恋的现象。这令一些动物学家困惑不解:生殖是演化的驱动力,大多数动物都需要依靠两性间的结合来产生后代。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性恋对于物种的繁衍而言,似乎是非常不利的。但这一看似不利于物种延续的行为,为何在不同的物种中频繁出现?这一行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于个体及种群有着怎样的意义?

    是必然产物还是偶然事件

    如果用科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想知道:动物间的同性恋行为是自然界的某种稳定选择,还是脑部发育不可避免的产物?同性恋是在演化这场盛大仪式中发挥了某些重要作用,亦或仅仅是突然出现的产物,并延续至今?

    对于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无法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即使是研究灰雁数十年的维也纳大学行为生物学家Kurt Kotrschal也不敢断定。Kotrschal在一家以著名动物学家Konrad Lorenz的名字命名的研究站工作,而Lorenz最著名的研究,正是以灰雁为实验对象。

    在Lorenz看来,同性恋行为是有意义的。“我们确定,每一种天性对于生存而言,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他在1963年的著作中,解释了当两只雄性灰雁结成伴侣时,为何常常能在种群中占据优势——这些同性恋雄雁的优越性反过来吸引雌性灰雁与它们快速交配,随后它们再次回到同性伴侣身边。按照这一解释,同性恋反而促进了生殖率的提升。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其他科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同性伴侣可能履行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职责,例如帮助其它灰雁抚养其幼崽,或是守护种群,防止天敌入侵。但在Kotrschal看来,这种解释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在灰雁种群中,人们并没有找到同性伴侣帮助自己亲属的明显证据。当然,这种帮助也可能以其他更为微妙的形式展现。

    人们注意到,同性恋行为出现较频繁的物种具有一种共性:父母的职责多集中在父方或母方,而另一方则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有人认为,这或许是同性恋开始出现的原因。

    此外,在灰雁种群中,同性恋的比例似乎与性别比例存在相关性。如果雄性数量远多于雌性,一些雄性就会互相结成伴侣。在社会等级森严的物种中,单身的个体会被压榨,处在社会下层,为种群觅食。在这种情况下,与同性结成伴侣要好过单身。按照这种解释,同性恋是社会性与竞争的副产物。Kotrschal认为,不同性别演化出的择偶目的,也可能是同性恋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些动物,一段关系的质量,要比性别本身更重要。

    动物同性恋行为没有统一解释

    动物界同性恋出现的真正原因,可能就隐藏在上文的某一条解释中,也有可能是其他未知的因素。它们的适应性同样具有多样性:同性恋行为出现在动物王国的众多角落里,它们有着不同的起源,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化。“在我看来,我们无法为不同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找到一个主要的,乃至统一的解释。”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Paul Vasey说,“考虑到不同物种独特的演化历史,我们显然需要不同的解释。”

    在灰雁中,同性恋行为只在雄性中出现;而在另一类鸭科物种——加拿大雁中,雄性与雌性均能与同性组成伴侣。可能多达30%的加拿大雁个体都有同性恋倾向。

    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动物学家Claudia Wascher认为,与个体的颜色、身高等特征不同,性取向不是简单的遗传,子代中同性恋个体的比例也不是固定的;和性格特征一样,成为同性恋的几率因个体而异,社会、环境都可能对这一几率造成影响。

    当然,对动物个体而言,决定它们性取向的不是复杂的演化,而是吸引力。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在某些情感、经历的引导下,构成特殊的纽带。正如Wascher所言:“爱,就是爱。”

    撰文 Brandon Keim 

    来源 环球科学 

    翻译 吴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