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春节前后是网络购物的高峰期,然而,媒体爆出,一些网店仍需要有大量的好评才能赢得新客户,某些店主不惜雇水军刷好评。
“基于区块链的可信产品溯源系统,在技术层面提供了对此的解决方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团队(以下简称工业互联网团队)负责人于非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支持下,于非团队研发了基于区块链的可信产品溯源系统——“哪儿来”,将原本为虚拟货币设计的区块链系统拓展为可信产品溯源平台。
目前,该成果已成功转化,建成了首款基于区块链溯源的火龙果产品,并开始在市场上发挥“威力”。
但于非说,“哪儿来”系统只是团队成果转化的开始,远不是结束。
好技术遇到急买家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张家口金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坤农业)的火龙果、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上乘,但养在深闺人不识,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这也是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普遍痛点。这正好是‘哪儿来’系统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于非说。
于是,两者一拍即合。
原来,金坤农业是一家大型的以南果北种为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有数千亩农田,100余个大棚。但由于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以及果品产地溯源可信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该公司生产的特色农产品,销售长期局限于本地市场。
金坤农业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也曾通过实体店、网店等方式想方设法开拓市场,但无奈实体店成本高昂,网店又因为在运营初期缺少买家好评,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迟迟打不开局面。
于非介绍,其实,整个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生产销售采取的几乎都是这种比较落后的方式。因此,为了研发出一款能应用于实际的好技术,于非组织的工业互联网团队下了很多功夫。
团队的研发从最新的区块链技术切入。他们意识到,基于区块链的虚拟货币只需考虑互联网上的交易和记账,是脱离现实物理世界的。于是,他们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区块链虚拟化的概念和实现方法。
“我们研发的‘哪儿来’系统,就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基于算法证明机制创建出共识基础进行产品溯源信息的可信交互,确保信息不会被篡改,给用户提供可信的溯源信息从而保证食品安全。”于非说。
在转化中不断成长
“通过与金坤农业相关专家的广泛沟通,我们就农场产品的可信上链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从少到多,以点带面的发展策略。”于非说。
此后,在完成商业化战略制订、合作模式构建等工作后,团队快速完成了区块链可信溯源技术的应用落地示范,并将其成功示范应用于金坤农业大棚南果北种的成功品种——火龙果,实现了农业领域的第一款可信上链的火龙果。
可信上链的火龙果因此具有了“一果一码一图”的特征,每个火龙果都有自己唯一的二维码,匹配唯一的“证件照”,代表独一无二的身份。
这个过程都推进的快速并且顺利。
但是,消费者对安全的更高需求给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非说,为了提高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团队将一般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信息也加入区块链中,如此消费者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自己买的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一系列细节。
为了让平台更快速方便地推广和转化,团队在农场进行反复的实验测试后,认识到在设计产品信息进行数字化写入区块链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系统落地农场的基础硬件条件。
“帮助企业从传统农业模式进入信息化时代,需要一个过程并同时需要付出成本。”在于非看来,真正的成果转化,除了技术转化成功,还需要通过技术帮助企业从农业模式进入信息化时代。于非说,我们的产品平台,不但在技术层面要保证万无一失,在与各企业合作时,也要保证减少落地成本,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平台的推广和实现。
转化技术要切中痛点
金坤农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哪儿来”系统,公司的信誉大大提升,而且消费者的信任和产品销量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于非说,“哪儿来”系统的成功转化应用给团队最大的启示是,技术一定要能切中用户的核心痛点,这是成果转化成功的基础,也是这次成果转化中收获的最重要的经验。
“以前的农产品溯源系统也不少,但在现有的产业链和电商模式下,产品的所有信息均是记录在电商平台或物流公司的单一的中心数据库中。这就存在人为修改数据的可能性,使得呈现给我们的商品信息缺乏真实性。”于非解释说,这就是很多农业公司的痛点。
而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数据的特点,交易双方可以直接进行点对点的交易,不需要第三方的信誉背书,也不担心他人篡改数据。
于非说,团队正在把“哪儿来”系统在金坤农业转化成功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农场。而且,有了这次成功探索,他们还将在其他更多的领域进行尝试。比如,团队正在研发下一代分布式账本技术,以推广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智能制造、智能建筑、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