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来到漫水湾,走出车门的瞬间,人还没站稳,就先被山风推个趔趄。迎面是一棵巨大的榕树,旁边石碑上写着“扎根树”,是几十年前初建发射场时种下的,深冬秃树威严不减。
这里是川西小城西昌的卫星发射场技术勤务站氮氧站,一个常年给航天发射供给燃料的地方。2月9日,离农历新年还有一周,离北斗三号第三次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只有短短三天。
西昌和航天难解难分,这里地理位置最优,发射数量最多,从1984年“首发”至今,已经进行111次航天发射,成功将120多颗航天器送上天。作为我国唯一能够发射中高轨道航天器的发射中心,这里最早使用低温燃料液氢液氧。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有低温燃料的生产、化验、运输、加注、转注,都由这个氮氧站负责。
黎伦是氮氧站分系统指挥员,从大学毕业来到这里已经十年。“我们主要负责给发射基地生产液氮液氧,并进行出厂化验、运输,另一项工作是保障三级火箭的液氢加注。我们常说自己是基地唯一一个自主生产的产品能带到天上的单位。”他笑着说。不过说起来轻巧,氮氧站的工作却是出了名的“三高一低”——高危、高压、高空、低温。液氮零下196摄氏度,液氧零下183摄氏度,液氢最甚,零下253摄氏度,超低温环境的冻伤和液氮的燃爆风险紧随。
“皮肤上如果沾到液氮,超过2秒就会冻伤且不可逆转。把一根树枝放进一杯液氮,几秒钟拿出来一踩就会变成粉末。”黎伦说,“有一次我和一名助理工程师一起化验取样,把液氮放进保温瓶里。他站得比较近,液氮在附近蒸发扩散,取完之后他一动,皮鞋就直接裂掉了。”
液氢是北斗卫星携带的燃料,由于卫星发射多数在凌晨,加注工作提前7小时就开始,黎伦他们常常从下午干到夜里一两点。山里入夜气温低,加上低温燃料的扩散,风一吹,穿多厚都冻透。
“液氢加注很危险,稍微一点火就爆炸。即便在开阔空间,局部范围达到百分之四十到七十几的浓度的话,就能引爆79毫焦的能量,这意味着一根针掉下去就能把它引爆。”黎伦说,“真发生大规模泄漏的话,只能关闭阀门,人员逃生。还好我们做得不错,有一次确实出现微量泄漏,我们用了十来分钟做了迅速处置。”
因为低温技术不够成熟,不停挥发的液氢需要不停补加,直到发射的最后一刻。这让黎伦他们和塔架人员等成为发射前最后一批撤离的人,5分钟倒数时,他们撤往防空洞,往往刚坐到观察室的椅子上,火箭就点火升空了。
2018年,西昌计划执行17次发射任务,创历史新高,其中近一半发射任务是北斗卫星。这对他们是不小的挑战。氮氧站人手少、任务重,“我们24小时轮班倒,一年中200多天在加班,生物钟全部打乱。今年任务更多,要保障每月两发火箭的发射。”黎伦说。
2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带着他们生产加注的燃料,奔向太空。未来三年,黎伦和他们的氮氧站还将支撑北斗更为频密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