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松江、奉贤等地出现一批名为“Hellobike哈罗单车”的白蓝相间的共享单车。上海市交通委对发现的单车组织了实地检查,认定哈罗单车此次投放新车未向市、区两级管理部门报备,属于违规行为。
单车监管已经进入“虎牢关”。不久前,北京市交通委曾表示,从去年9月,北京下发共享单车新增禁令至今,几个月来共享单车总数减少15万辆。应当说,这种应急性的措施的确遏制了共享单车泡沫带来的市政问题,但行业如何发展,简单的限量是无法解决的。
2014年以来,共享单车迅速发展。短短3年内,全国各类单车总数超过1千万,北京市就达到了235万辆。一时间,乱停乱放、挤占车场路面有之,随意破坏、旧车堆积如山有之,种种单车乱象比比皆是。相关部门介入管理正逢其时。
然而,政策包里先亮出来的却是最省事的“限量”。直接限制单车总数,只许减不许增。这一政策的逻辑是,种种问题归因于“单车总数过剩”。然而,单车数量真的过剩了吗?判断供给的首要依据是百姓需求:每日下班后,在京城各商圈的写字楼群里,平时摆满单车的街道瞬间就“空无一车”,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单车显然是不足的。
那么单车乱象的问题到底在哪儿?
问题无非那几样:乱停乱放、车乱占地儿、废弃车辆堆积等。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几样都不是因为真的车多。“限量”这个药方并不对症。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落实“自行车交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各企业在软件内针对违停等行为用奖惩来引导;再看车乱占地儿,这同样不是真的“车多”,而是现在的自行车车位少了。说白了,是配套设施跟不上新鲜事物的发展。因此,可以在地铁站等交通枢纽附近设置相应数量的停车点、甚至可以建设“自行车停车楼”。同时,引导企业对单车进行改良,减少单车占用的城市空间。
单车种类繁多无序竞争的问题,一方面应当理性看待:市场充分竞争的必然现象,在优胜劣汰后低效产能自然会减少;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部门对单车企业进行协调、统筹,打破企业间的界限,实现不同企业用户间的“单车共享”,就可以在满足更多群众需求的前提下整合供给,优化数量。
共享单车问题的真相是绝对过剩,相对不足。共享单车总量相对市政设施与管理配套来说,的确太多了;相对百姓需求来说,却仍然是不足的。在还没有满足群众需求的时候,为了迁就匮乏的配套服务与社会管理而限制供给,恐怕不是一剂良方。